不久前,为提高公款消费透明度,我国在中央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管理。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人民币五万元以下的零星购买支出,都将使用公务卡支付结算。财政部认为,公务卡制度将最大程度地减少现金支付结算,强化财政动态监控,有利于从源头上堵住现金支付漏洞,实现透明消费,把公务支出置于阳光之下。

 

公款消费不透明,消费有变成浪费的可能。这可不是臆测,而是有真凭实据的。今年以来,监察部牵头督促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案件,上半年共有4868名党政干部因此类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新华网北京8月19日电)

 

挥霍国家资财的党政干部人数之多,出乎意料。造成的浪费金额是否触目惊心,可想而知了。也许,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败家子”干部,可能与我国没有推行公务卡有关。问题是,有了一张公务卡,便能卡住公款消费的大手大脚吗?笔者以为,如果单纯从源头上堵住现金支付漏洞的角度看,推行公务卡制度,不是没有作用。至少,刷卡消费比现金消费,程序上严格了一点,公款消费者想直接截留部门现金,不是那么方便了。但是,指望由此实现透明消费,将每年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务支出彻底晒晒太阳,恐怕是过于理想化了。事实上,小小的公务卡,根本无法承受如此之重。

 

先来听听有关公务卡的民间反响吧:“群众的眼睛是亮的,公务卡制度没强有力的监督,将比现金支付更易造成浪费。”“消费返现今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招没杀力。”“要加一条如果有商家帮忙套取现金,罚款商家1:100。”“为何不取消公款接待?起码也学学老外!”

 

这么多针对公务卡的这些“不信任票”,表明将遏制过度的公款寄托在公务卡上,可能是一条非最佳的选择。笔者以为,公款消费浪费的根源不在于使用现金还是使用公务卡,而在于有公款消费这个“绿灯”。而“点灯”和给“灯”里添“油”的,刚好又是同一个主体:公款消费的对象。可想而知,即便没有个别领导干部“克扣”公款,他们只要将年度的公款消费预算稍稍提高,再去遵守消费规定,我们又能奈之他何?由此可见,控制公款消费的规模,事先公布公款消费的年度预算(从国家机关到下面各级党政部门),让群众看看这个消费预算是否适度,比一张透明度连钞票都不如的公务卡,是不是更重要?

 

公款浪费现象严重,社会不良影响多多,根子在有“公款”二字。如果我们的公款预算微乎其微,没有那么多的所谓行政级别待遇之分,官员没有利用公款消费的资格,还用财政部卡、纪委和监察部门去监督吗?

 

卡不了公款消费的公务卡,除了给制卡公司提供业务、浪费公款之外,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