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政三年,于幼军依然是媒体的焦点:今年1月29日,山西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他曾就2006年煤矿重特大安全事故未得到有效遏制和未完成能耗下降指标作检讨。而今,为黑砖窑“奴工”事件,他再次检讨道歉。(《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7月22日)

 

网易新闻这则报道的标题是:《于幼军被称山西最好省长》。报道中则称,“而今,于幼军更多地站在了被批评、至少是被审视的目光下。”这句话,不仅语句不通,而且文不对题。一个两次公开作检讨的省长,是山西历史上的“最好省长”?人们不禁要问,如果山西最好的省长尚且这么狼狈,其他非最好的省长,岂不是更加声名狼藉?

 

笔者以为,除非极度弱智,否则,没有哪个在任的省长,敢宣称自己是本省最好的省长,相信聪明过人的于省长,更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掠前任之美,堵后任之路的。这是因为,一个“最好”,等于一棍子打死了所有的前任,甚至否定了未来的继任者。历史是发展的,省长的功与过的比例,是个相对概念,没法绝对排名。并且,通读《中国新闻周刊》上的这篇报道,除了罗列了于幼军的一堆政绩外,没有哪个人明确宣称:于省长是“山西最好省长”。

 

假如每个省都有一个“最好省长”,桂冠戴到哪个人的头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弄清楚这个称号是何人赠予的。从理论上说,推选一个“先进典型”,有四种可能的方式:上级机关、媒体、民众以及被推选者本人。前面,我们已经排除了最后一种情况,因为谁是最好的省长,省长们最没有发言权。也就是说,这件事上,拒绝“毛遂自荐”。第一种情况,上级机关以组织的名义认定一个,用红头文件来推销,当然可以,只是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第三种情况,由民众发自肺腑地公选,历史上也许有过,只是在当前,经济再发达、社会再稳定的省份,民意对地方行政最高长官的满意度,恐怕还没到顶礼膜拜的地步。

 

如此说来,只剩下第二种可能性是:媒体造英雄、选省长秀。媒体话语权的能量,不可低估。它要捧红哪个人,只要加大“定点吹捧”的力度就是。至于说这个“最佳人选”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恐怕连报道者本人都心虚。就忽然冒出的“山西最好省长”而言,尤为“生不逢时”。众所周知,矿难、重奖治污市长、黑砖窑,这些事件,迫使于省长不得不对省人大和国务院代表山西省政府作检查。省长为此焦头烂额,山西为之蒙羞,如此为难之际,再有媒体吹擂山西本届省长是“山西最好省长”,怎不引起外界的猜疑?难怪有人讽刺道:“也算是危机公关的一个措施吧。”倘若这个观点不幸被言中,我想,如果评选2007年度最蹩脚的“危机公关”策划,这个策划当之无愧啊。

 

一个网友的评论比较客观:“于在主政深圳期间口碑是不错的,反观现在的那就差远了。”的确,在矿难未绝、环境污染严重、打击黑窑主尚未彻底成功之前,匆匆冒出个“山西最好省长”的称号,山西人民不笑、全国人民不笑,世界人民也会笑的,因为这个“最好”是个别人自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