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红心鸭蛋”“多宝鱼”等事件使食品安全这一“老问题”又成为社会热点。近期记者采访中发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质监部门以及食品生产企业,在监管、生产过程中存在种种“怪现象”。(新华网2006年12月13日)
我很欣赏这则报道的标题:《一年又一年
谁在制造食品安全事件的“连续剧”?》从食品安全事件到矿难,从来没有过“独幕剧”,一出谢幕,便成绝版。许多行业的责任事故,兴许是受了时下电视连续剧的影响吧,不上演则已,但凡开了个头,就很难刹住尾了。食品安全事件,不止是商场里出售的“红心鸭蛋”和“多宝鱼”,学校集体中毒事件,也是时有发生。煤矿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最近又开始频发……
“事故连续剧”有自己的特点:不需要固定的“演员”,一般不在同一个“景点”演出。新华网记者经过采访,基本上摸清了食品事故“连续剧”剧本的“套路”——工商质监部门:“无事抢着管、有事躲着跑”;食品生产企业:“守法不如违法”;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小马拉大车”。这个发现,是否具有普适性,有待政界和学界和媒体的进一步考证。
依据笔者在媒体从业的经验看,该发现通过鉴定,应该不成问题。影视剧里,警察害怕小偷被抓光,自己失业,不得不“养”小偷。艺术作品源自生活,同时还高于生活。其实,持类似心理的何止是警察?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黑幕”被揭示出来,告诉人们,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隐藏在其忙碌背后的,可能不是确保民生的进食“安全”,而是部门之间的“圈钱大战”!没事乱管,有事撒腿就跑,跑不掉不是推诿就是吵嘴。旁观这样的监管,怎么看都是一幅“无事生非”图。乱管意味着乱收费、乱罚款,这不是企业版的“逼良为娼”吗?
煤矿安全事故“连续剧”的罪魁祸首,比食品安全事故更可怕。新华网的记者没有归纳,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这类“事故连续剧”的产生过程——安监局和地方政府:“没事暗中入股、有事丢卒保车”;矿主:“守法不如违法,出事赶快逃跑”;最后只剩下遇难矿工家属哭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痛斥……
不晓得用人失误算不算“事故”。如果也算的话,则这样的“事故连续剧”是如何问世的,想必更是有趣。刚被揪出来的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据说是生活腐化堕落,为情妇大肆捞钱。看其履历,案发之前,一直步步高升,腐化堕落是从何时开始的,暂不知悉。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的堕落,也不是一朝一夕。落马的官员,哪个不是举荐者和组织部门雾里看花给提拔错的?只是这样的“事故连续剧”,后果更可怕,形式更隐蔽,“导演”很少有被追究责任的。
如今,我们这个社会究竟有多少类型的“事故连续剧”,没有具体的数据,不好妄加猜测。不过,“事故连续剧”的情节大致相似,有人擅权,有人牟利,有人违法,有人遭殃。与此同时,各有“续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