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怕“恐龙式论断”巧遇“恐龙式报道”

(2006-12-05 11:21:12)

俗话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有没有比这更惨的?且看下面的一则报道,答案就有了。


有关“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的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引起广泛争议。九成网友表示反对。4日,“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课题牵头人吴友富教授称未说过“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反而,他期待“龙”的形象更完整丰满。(《新闻晨报》2006年12月5日)


在一个有着悠久的龙图腾崇拜历史的国度里,谁敢预言龙可能不再是中国形象标志,公众没有反应,那才是咄咄怪事。也许,除了传说中的那个叶公,恐怕没人再看到过龙了,但是,倘若借口某个理由,不要说将龙从中国文化中剔除出去了,即便动摇其统治地位,公众也未必买账。看看舆论的反应吧,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异口同声地反对。


然而,声称“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的始作俑者,“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课题牵头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矢口否认其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奇怪的是,最早披露这一消息的《新闻晨报》,紧跟着又刊登了本文前面摘录的具有“辟谣”性质的内容。作者读者,我是有些糊涂了:吴教授究竟是否发表过有关龙从中国形象标志中“退休”的观点;4日和5日《新闻晨报》就这一事件的报道有没有失实之处;反对的声音是否误读了吴教授的意思?不然,吴教授的“辟谣”,究竟是他架不住舆论的抨击,还是《新闻晨报》的第一篇报道真的误解(冤枉)了他的言论?


阅读了相关报道,我的结论是:这是一起典型的“恐龙式论断”巧遇了“恐龙式报道”,两“龙”相遇,造成“三伤”。何来“三伤”之说?


吴教授的“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课题,本来可以从纯学术的角度,探析未来的国家形象品牌究竟是什么。遗憾的是,他误把国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当成了有形的国家形象品牌。于是,“龙”成了他进行国家形象品牌改革的客体。进而,变相得出龙可能不再是中国形象标志的结论。其实,一个国家的形象标志,不是哪个学者、哪届政府确定的。纵观一部文化史,由官府颁布、推行的文化节日,长成个模样的又有几个?同样,对于历史悠久的国家而言,国家形象岂是社科课题所能认定甚至改变的?然而,时下偏有那么一些学人,动辄发表不负责任的耸人听闻的论断。这种“恐龙式论断”,除了哗众取宠,除了给媒体制造一些新闻下脚料,浪费公众一些吐沫之外,实在看不出有多少实用价值。此乃自伤。


假设世上仅有恐龙式论断,未必可怕。然而,恐龙式论断赶上了大众传播时代,不负责任的言论,遇到不负责任的恐龙式报道——采写新闻者只管骇人听闻,先报道了再说。结果,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也大打折扣。《新闻晨报》有关吴教授的新闻,并非一人所写,恐龙式报道出自通讯员之笔,而辟谣的后续报道,则是首席记者所写。自相矛盾的消息,媒体能不受伤吗?


公众更是“恐龙式论断”和“恐龙式报道”的直接受害者。看看网上的评论,看看其它媒体对此事的跟踪报道,足以证明此事引起的“民愤”有多大。据查,汉语中包含“龙”的成语共有298个。倘若有人借口英语中“龙”是个贬义词,进而否定汉语中的“龙”,这种低级错误,伤害了公众的民族文化感情,害莫大焉。


专家学者,少些恐龙式论断;新闻媒体,少些恐龙式报道,公众就能少些莫须有的惊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