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有必要穿汉服祭月神吗?

(2006-10-06 12:23:23)

“时维丙戌年仲秋,诚炎黄儿女,兴华名,复礼从德,祈告夜明……兹呈斯文,祀於神灵,维伏尚飨!”5日晚7时20分许,重庆40余名汉友相聚沙坪坝区平顶山山顶,以传统“祭月”仪式祭祀月神,共同纪念中秋佳节的到来。(《重庆时报》2006年10月6日)


5日晚上,四川许多地方阴雨绵绵;报纸上说,因为天气原因,6日中秋节这天,在北京赏月都困难。重庆5日的夜晚,是不是皓月当空,不大清楚。重庆的“汉友”们穿汉服、祭月神,看到月亮没有,我不能不打个问号。
中秋怎么过,无疑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重庆的“汉友”们,身着汉服,朗诵祭文,高歌《重回汉唐》,这种过法,无所谓该与不该。不过,从此次活动被媒体迅速报道看,该活动的组织者,显然比较重视宣传。换言之,他们还是希望自己的这个过法,有更多的人模仿。


问题恰恰在这里。过中秋有穿汉服的必要吗?有人会说,凡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妨穿上汉服,以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不瞒您说,我不大赞同这种观点。穿与不穿汉服,固然是个人的权利,但是,穿汉服,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在继承传统、弘扬传统文化。汉服是特定时期的服饰,它是为慢节奏时代的人设计的,未必适合快节奏社会的人们。国庆期间,在都江堰市的街上,发现一个穿汉服的女性,挽着一位穿西装的男士的胳膊。我问女友,好看吗?她摇头。过去的汉服,不论从行走还是工作的角度看,都不大方便。客观的说,汉服更适合用作舞台服装,而非生活服装。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主要在精神的一脉相承,而不是演戏式的模仿和复古。分不清这一点,照搬服饰并不难,市场上除了汉服不销售其它服饰就是了。问题是,当代中国人全穿上汉服,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能振兴?传统节日的继承便没有障碍了?


再说祭月神。古人敬神、祭神,和西方不一样,很少宗教色彩。中国传统的祭祀,与其说是祭神,不如说是祷告自己,虽然仰望苍天,口中念念有词,可骨子里还是在说人事。以月神来说,传说中嫦娥的生日在八月十五,故中秋节乃月神生日。然而,在我国,中秋的月亮,象征的是全家团圆,而不是给嫦娥过生日。重庆“汉友”的祭文中所说的“复礼从德”,好像不是在祭月神,而是在给月神提要求,和祭祀的名义不符,更和中秋关系不大。如此祭祀,是不是哗众取宠,也许旁观者比当事人更清楚。


有网友评论说,我们“需要的是汉唐乃至春秋的精神,而不是过气的所谓的汉服。”穿汉服如此,祭祀又何尝不是如此。时下,大型的祭祀活动,逐渐多了起来,好像有个祭祀的仪式,一切都符合古制了,我们便和历史接轨了。仪式不过是个空壳子,没有精神的内核,再隆重的祭祀,也没有实质性意义,甚至是变相的劳民伤财。如果是拍摄电影,这种浪费还能通过票房收入弥补损失,而那些亦步亦趋的复古式的活动,和行为艺术没有本质的区别了。


过节过的是心情,过的是文化,不是过的表演。丢掉了精神,披上汉服、烧香磕头,也捡不回传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