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省城突然出现了这样一批人: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各地的高等学府,他们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在等待入学的这段时间里,他们选择了饭店服务员、商铺保安、洗碗工等临时工作,干得认真而自豪。(《三晋都市报》2006年8月15日)
准大学生打工,当宾馆服务员、到餐馆洗盘子、去商铺当保安……这些,只是闯进记者视线的有限的几个例子。全国究竟有多少类似的例子,没法统计。这则报道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意识到:学校教育无法承担一个人的全部教育,尽早让学生接触社会,告别“早岁哪知世事艰”的蒙昧时期,对一个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教并重的观点。遗憾的是,社会越是进步,生活条件越是改善,学校教育越是强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却呈现退化趋势。尤其是后者,随着娇生惯养的孩子多了,他们体会生活艰辛的机会明显减少,结果,造就了一批“温室花朵”。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孩子们被呵护有余,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大降低。温室的花朵固然可爱,怎奈他们注定经不起风霜雪雨的洗礼,更不可能真正绽放。所以,给中学生提供机会,把他们变成“社会人”,是一个值得关切的问题。
多年前,笔者有个邻居,每逢假期,他总是拿出10元钱,要求读初中的儿子出去“练摊”。10元钱的“启动资金”能干什么买卖,这位家长并不干涉。起初,真“苦”了那个孩子,满街转悠,寻找商机。后来,他选择了卖金鱼,每天坐在公园门口,通过卖鱼,体味赚钱的不易,感受人世的冷暖,学习接人待物……
责怪邻居“心太狠”。在机关工作的他,却不以为然。他的看法是,一个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一个人成长所需要的知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逼着他阶段性“下海”,顶多赔10元钱的本金,不管是赚是赔,他从中得到的社会阅历,都是无法用钱衡量的。
“我们不做温室花朵!”孩子们的这个口号,尽管还很单薄,但他们能有这种意识,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不论参加什么样的社会实践,都必须临时去学习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当他们拿到自己的劳动所得,不仅真正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长大了许多。
当然,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从“温室”走向社会,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注意自我保护,但是,他们今天的一小步,却是未来人生的一大步,必须跨越过去。
让“花朵”接受阳光的沐浴,这样绽放出来的花朵,才最美丽,也最经久不衰。
前一篇:“女童被埋”不全是“虚惊一场”
后一篇:福鼎海难死亡数,到底信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