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教育厅的信息技术考试,一边是人事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个声称列入继续教育的考核内容,一个宣布与职称评聘挂钩。福建省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为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水平考试的“权属”问题僵持不下,基层教师叫苦连连。(《成都商报》2006年8月9日)
看罢这则新闻,觉得是一出另类版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所不同的是,鹬蚌相争,倒霉的是自己,获利的是路过的渔翁;作为“鹬”、“蚌”的福建教育厅和人事厅两家单位,他们争夺“考权”,各自为政,你考你的,我考我的,只要一天争不出个高低胜负,该省任何一个中小学老师,都得被变成他们相争的“棋子”,被其任意摆布。如此坑害“渔翁”的做法,是这两家职能部门的政绩还是丑闻,相信后人自有评说。
凡是有利可图的领域,都有当代“鹬蚌”的身影。譬如说,出租车管理,有的地方,明明有专门的出租车管理机构,可是,公路运输管理部门,还要设立自己的出租车管理科室,两家机构,不敢说都是借管理之名伸手向出租车要钱,都在争着收费,却是不争的事实。又如,同样是反腐败,党委系统有纪委,政府部门有监察机构,政法系统有检察院。三家都在反腐,算不算鹬蚌相争,有没有从中得利的单位和个人?同是打假,工商部门在打,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也在打,有时,公安部门的经济侦查大队,也在参与。结果,假冒伪劣产品没有被打倒,部门之间的纠葛不断,得利的是谁,不说也罢。再比如,学历考试,电大毕业后参加自学本科考试,后者需要加考数门电大阶段学习过的课程,其中有没有经济利益的原因在内,不得而知。高校的岗前培训,许多省份早被一家高校垄断,有的学校觉得你培训得质量不怎么样,回来后,我再搞一次本校的岗前培训。虽说学费免了,但年轻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被占用了,受益的只是那些热衷于赚取授课费的老教师们……
经济学关注成本,社会学也同样关注社会运营的成本。整个社会的发展,当以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为最高宗旨。一个高效、负责的政府,其下属部门之间,不该存在打架现象。然而,环顾四周,血缘关系相近、职能相似的部门,不胜枚举。世间每多出一对“鹬”和“蚌”的部门,遭殃的不是这些“鹬”、“蚌”们,而是被渔利的“渔翁”们。双重管理、双重收费,是政府版“鹬蚌相争,渔翁遭殃”的典型写照。以职称英语和计算机考试为例,人事部门垄断这个考试权多年,尽管这两项考试备受争议,至今仍然顽强“活着”的原因,在于人事部门的不撒手。个别地方的教育部门(如福建省),深知考试经济的好处,以至于宁肯得罪于广大教师,也要增设考试科目,其考试的出发点,哪里检验(计算机)培训效果,而是分享考试蛋糕啊。
考试权的“鹬蚌相争”,当地“两会”上议论不出个结果,告到省领导那里,也劝不了“架”。这是否说明,他们争夺的利益,与主管领导也有关系?看来,“渔翁”倒霉,暂时看不到尽头。
前一篇:解读告示“要官别找我”
后一篇:红包“减刑”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