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前景堪忧: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阅读态度不端正,缺乏文史知识,人物、时间、事件、地点乱成一锅粥;写作中张冠李戴、随便拼凑;将时下的戏说、胡说的手法移植到阅读中来,写作时望文生义、胡编乱造。(《现代快报》2006年7月29日)
开办高考作文“瑕疵集市”,让公众一睹其中诸多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信口雌黄、胡编乱造的文字,不是指责“考生作者”,而是让人们“有所思”:炒作“满分作文”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更多的作文毛病多多。
高考作文,阅读不精,导致差错多多,并不可怕。最让人担忧的,当属写作的“戏说风”。
扳着面孔说话,曾经是我们的传统;自从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开创戏说之风气后,电视剧中帝王和臣子的调侃,被中学生借鉴到了写作中。尤其是近些年公布的满分作风,几乎都是和作文题目没有直接关系的“戏说体”。剑走偏锋易喝彩,“杜撰+寓言”的写作模式,被奉为应试教育的捷径,此风一刮,很快被效仿。
笔者所在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的作文试题,通常要求写社会评论,或许是受高考作文写作的影响吧,许多学生喜欢采用“戏说体”的写作手法,天马行空,跟你讲故事、写小说。去年,一个学生在试卷上写了一首小诗,勉强给她个及格,事后该学生很不服气:“老师,我另辟蹊径,你怎么才给我个及格?”显然,她对作文的期望值抱得很好。大一的学生,还没摆脱中学的写作习惯,能单独怪她们吗?
通常,写作最不该受羁绊,也不应给写作设置框框。考试有些例外。考试作文不等于八股文,并不意味着考试作文可以尽情戏说。换言之,考试作文,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戴着“镣铐”写作。当然,这个“镣铐”,内容上,不能离题八万里;体裁上,不能小说、寓言随心所欲。满足了考试的基本要求,才谈得上充分尊重考生的写作个性。纵观高考作文中被揪出来的这些错误,阅读不足,可以通过博览群书补充知识之钙;记忆不准确,可以通过强化训练纠正。惟独对待写作的文风,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不然,离奇、荒诞、哗众取宠,很可能充斥高考语文试卷,甚至获得满分作文,被当作范文到处推广经验。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高考作文写作呈现戏说化趋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考作文是一种很特殊的文体。命题者好比走钢丝,稍有不慎,容易招致批评。譬如说,担心作文要求的具体了,可能扼杀考生的想像力。其实,今天的中学生,他们的想像力是束缚不了的,逻辑素养的缺乏,较为普遍,而考试作文,考查的是想像力和逻辑推理的综合运用。想像力有余,逻辑思维不足,戏说起来相对不成问题,但文章的严密却成了问题。霍金曾是女孩、宋江张飞结拜等“荒诞剧”,变成了考生们的得意之作,而未必是他们真的不知道霍金的性别、宋江和张飞不是同一个时代。要的就是不合逻辑,要的就是猎奇和轰动效应,可能是高考作文常识性错误不断的奥秘所在。
高考作文不是文学创作,规范高考作文,不妨从拒绝戏说体作文开始。
前一篇:宠物狗可以“坐”公交车吗?
后一篇:商标局小心中“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