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外地,最容易思乡。惦记着白发苍苍的老母,利用暑假,回老家看看。一下火车,马上打的从新乡市区赶往小店镇。
市区的路越修越漂亮,一条主干道,早已延伸到了小店镇。刚坐上车,司机便问我可否带了身份证。出门在外,身份证比银行卡还重要,没卡没钱,可以进救助站;没有身份证,很可能被当成疑似盲流,遭遇想不到的麻烦。司机说带着就好,出市区要核对身份证的。
在距离老家所在村庄5公里处,出租车停下来,司机拿上我的身份证,去一个警亭登记。不一会儿,司机回到车窗前:“不好意思,警察让你去一下,好像你的身份证有点问题。”
身份证有问题?尽管有些惊讶,我还是随同司机,进到警亭,接受警察的盘问。
“你的身份证号码是哪里的?”一个胖乎乎的警察,坐在椅子上审视着我的身份证。
“新乡市的。”“地址怎么回事?”“后来去外地工作,春节前,身份证丢失,新补办的。” “为什么没换第二代身份证?”“当时(元旦过后),四川还没换新证。”“去哪里?”“到第五疃村。”“为什么去那里?”“回老家。”“你是新乡市的户口,为什么到那里?”“老家有老人,回来看望老人的。”
就因为新乡市区的身份证号码,解释了半天,连原工作单位也被“审查”到了,现在所在单位也登记了,还在反复追问我到农村的原因。市区的居民,老家在乡下的人何其之多,他们出城市的这个“门”,怎么就这么难啊。
盘查结束,再次上路。对家乡的好感,被刚才的一番盘查,即可冲刷掉大半。看我有些窝火,司机跟着发牢骚:一个协警员,看把他牛气烘烘的样子。借着这个话茬,向师傅打听被盘查的。原来,不久前,新乡市接连发生两起凶杀案,凶手作案后,均是乘坐出租车逃往外地。为此,该市决定严查出市的出租车,据说在十几个出口处,分别设立了类似的检查关卡。据说,此举效果不错,刑事案件下降不少。
对乘坐出租车离开市区的公民格外“关照”,查验身份证,已经有些不公;对到外地工作的人回乡下,跟盘问犯人似的,这种查验证件的做法,实在有伤被查验者的自尊。我不否认警方在城乡接合部设立警亭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把所有乘坐出租车的人当作疑似逃犯,一脸的怀疑,就不敢恭维了。法律上,禁止有罪推定,任何公民,在没有被法院判决有罪前,都是无罪的。何况无缘无故,因为两起偶然的凶杀案和出租车有承运关系,从此要株连无数乘坐出租车的公民?这种“有罪盘查”,也许可以震慑犯罪分子,也许便于警方破案,但是,相对于每天无端被盘查者的精神伤害而言,警方之“得”,偿得了普通公民的所“失”吗?
现实中的家乡,远没有想像得那么亲切。经历了此番有罪盘问后,忽然觉得,对一个游子来说,家乡还是本地,但对家乡的职能部门而言,却把我们当成了“外地人”,哪怕你乡音依旧也不行,因为身份证住址的改变,被视作有流窜作案的嫌疑……
后一篇:"银联第二”横空出世又如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