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北上招生,北大、清华沦为二流大学的提法,带来一场大批判。批判的矛头虽然直指北大、清华,明眼人一看便知,北大、清华不过是中国大学的两个符号而已,与其说是北大、清华“声名狼藉”,不如说是中国的大学全部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中国大学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中国大学,真的一无是处、不可救药,还是这场批判旨在起到助推剂的作用,以此推进中国高校的变革?号准脉搏,方能对症下药。
学者张汝伦曾对当前中国大学的境况痛心疾首:“60年前,人们因为国难深重,偌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才冲出书斋,今天的大学真的又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或已无需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吗?”(《信息时报》2006年7月15日)
时下的大学,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尽管张先生的说法有些夸张,却一语中的,击中了如今大学弊端的要害。学生的书桌上,考研、考博、考公务员、考英语四六级、考各类证书的资料,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功利性几乎达到了合而为一的地步;大学教师的书桌,和课题、论文相关的参考书,也是塞满了书柜、堆满了书桌。然而,这样的书桌越是“可观”,则大学师生的学习、科学研究,越是背离了大学的宗旨。这样的书桌,是通往利益彼岸的“渡船”。树欲静而风不止。即便看书写字的人,表面上再用心读书,怎奈这种读书和真正的教育精神基本无涉,看书学习只能是学而优则得利的代名词。中国大学落后,体制的因素固然很多,体制未必是惟一的“凶手”,学人自己的学习目的过于功利性,把本该平静的书桌,变得外表平静,本质上急功近利了。
孔子有句看似矛盾的论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夫子的意思是说,古代的学者看书学习,为的是自己;今天(他那个时代)的学者,则是为了别人而看书。有人会说,孔子的思想蛮进步的嘛,如今到处不是在提倡“为了××而读书”吗?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学习精神呀。其实,这是对孔子意思的反动。真正的学习,理当是一种形而上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当在于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潜心钻进知识的海洋中去,最终有所建树。遗憾的是,眼下绝大多数人的学习,无形中变成了一种形而下的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书无利可图,干吗看书?搞研究不赚钱,凭什么坐下来浪费青春?后一种学习,表面上为的是自己,实则不然,骨子里为的是别人的承认、奖赏。一句话,让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是最终的目的。孔子所谓的“为人”本意,即在于此。
为人而学习,导致了书桌变成了博弈的市场、赚钱的战场。如此书桌,可能平静得了吗?国外的学者,一辈子潜心研究一个课题,没有成果,国家也不至于追究其责任;世俗功利的中国,一个课题,两年不结题,便成了问题。书桌没动,坐在书桌前的人的心已经动了……
中国大学的书桌何时恢复了平静,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中国大学,距离脱贫也就为时不远了。
前一篇:贱卖国资当逐一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