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园何以见“刀郎”?

(2006-06-09 11:20:43)

前些天,媒体上忽然冒出一种声音:呼吁出版马加爵日记。据说,马加爵日记,更多反映的是其善良的一面。人生的大错,多半源于瞬间的意念,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大赞成出版其日记。不管日记中的马加爵如何善良,如何富有同情心,都改写不了他残忍杀害数名室友的罪过。一旦杀人者成了出版物中的英雄,对后世不了解马加爵的人,以及被害者的亲属,造成的误导和精神伤害,远大于出版的这个“得”。对马加爵的同学,乃至所有在校住宿的学生而言,谁摊上马加爵式的一个“锤郎”同窗,寝食焉能安生得了?“锤郎”固然可怕,不过,“刀郎”(持刀行凶的男生)发作起来,也不是闹着玩的。

6月5日凌晨,年仅18岁的湘西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高一38班学生黄炮龙,趁寝室内同学熟睡之机,拿起准备好的水果刀,将其中的2名同学杀死。在同学眼中,黄炮龙一直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师生们对此感到很震惊。(《潇湘晨报》2006年6月9日)

手起刀落,人命休矣。小说中常见的描述性语言,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是没有反映。一个高中生,和同窗能有多大的不共戴天之仇,要夺其性命?在我眼里,黄炮龙显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刀郎”(歌手刀郎先生别介意,和您无关),一把水果刀,结束了两名高中生的性命。据说,死者生前经常欺负黄炮龙,两人还准备在暑假骚扰他。即便如此,他们也还没“作恶多端”到必须死去的地步啊。

如今的校园,血案事件,偶有所闻。去年,一所学校考场上,一个考生忽然走到另外一个考生面前,拔出藏在身上的刀子,意欲行刺。幸亏监考老师发现,跑上前去夺下刀具。老师的手流血了,保住了那个被报复的考生。事后才知道,举刀准备刺人的那个学生,平日里总是受那个同学的气。还有一件事,不久前,某学校的两名学生,因为争执一本书,在教室里动起了刀子……

校园“刀郎”现象,虽然只是比较个别的例子,可是,这些“刀郎”的把动刀当作发泄胸中怨气的方式,实在令人忧心忡忡。同窗之所以同窗,都是为着一个目标:到学校读书。如果同窗最终变成了“捅刀”,起码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试想何人还敢以同窗视之?如果为防范身边的“刀郎”,怕是最终同窗一个个都变成了“刀郎”,出于自卫考虑嘛。

“刀郎”现身校园,谴责“刀郎”、批评欺负“刀郎”的同学之余,教育部门也当同时有所反思。教育机构,知识传播不是惟一的职责,考试优秀也不是教育机构最大的政绩。“教书育人”四字,缺一不可。教书是育人的一种,但育人绝非就是教书。孔子提出“崇德、修匿、辨惑”的教育方法,现在该拾起来重新使用了。

如果说同窗最怕遇到“刀郎”,那么,学校最怕没有教育家了。中国历史上,不乏教育家。如今,虽然不乏教授、博导,缺少见教育家。没有教育家的学校,“刀郎”式的“侠客”多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