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口中剿匪记》,幽默风趣,脍炙人口。先生表面上写的是自己和“口腔匪徒”的抗争,实际上是在借牙病讽刺社会现实。由此,让人联想起前段时间弄得沸沸扬扬的全国牙防组“两张桌子忽悠13亿人”事件,忽然觉得“牙匪”,不止在各位的口腔内上窜下跳,而且跑到外边接受“招安”,穿着官服、胸前挂着官印,到处推销口中“剿匪”的武器——牙膏了,顿觉滑稽得很。“全国牙防组”认证资格受置疑,“四面楚歌”的尴尬境遇,迫使牙防组的上级改组这个“忽悠”全国消费者的机构了。
全国牙防组即将改组成“卫生部牙病防治指导中心”,是否挂靠卫生部仍在讨论中。同时, “某某口腔护理用品功效认证中心”正在筹建之中,将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和现全国牙防组联合组建,与政府完全脱钩,成为具有法人资格中立的认证机构。(《第一财经日报》6月7日)
牙防组改名,网上有人称之为“换马甲”;正在组建的“某某口腔护理用品功效认证中心”,其主要成员中,就有原来的“全国牙防组”。牙膏的消费群体有多少,在中国是个天文数字。消费者选购牙膏,除了看牌子,还要看牙膏上的那个认证的小戳子。官本位的中国人,潜意识里已经被灌输了根深蒂固的这种理念。消费商品,也要看看有没有权威部门的认证印章和“推荐”广告。全国牙防组,就是利用国人的这种消费习惯,得以“忽悠”消费者多年的。
“忽悠”的成本及其廉价——“两张桌子”;“忽悠”的收益可观;’忽悠”的风险为零——诈骗还要负法律责任,坚持搞虚假认证的全国牙防组,发了横财却不用将非法收入“吐出来”,何等的风光!如果丰子恺先生当年在从事“口中剿匪”时,也碰到个“牙防组”什么的广告骗子,会不会一块将“牙防组”也“剿”了,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啊。
咱们的“全国牙防组”,在声名狼藉之后,马上要“换马甲”了。尽管我们阻止不了这个机构重新包装自己,作为一个牙膏的忠实消费者,作为一个口腔疾病患者,我想说的是,既往不咎以前的“全国牙防组”可以,不过,将来的“卫生部牙病防治指导中心”,一定要名副其实地指导国人如何“口中剿匪”。换言之,指导中心,需要依靠技术方面的知识,让更多人掌握科学的刷牙方法,懂得什么样的牙齿,该挑选什么样的牙膏,发现患有牙科疾病,该如何求医问诊。一句话,牙病防治指导中心不能经商,不能为谋取不正当的部门利益,多干惠民的实事,才不辜负了这身“新马甲”。
同样,“某某口腔护理用品功效认证中心”(报道忠说,这个名称是几方妥协的结果,“功效”是后加上去的),继承了全国牙防组的“认证事业”,生意越冷淡越好。拒绝轻易认证,吃亏的是牙膏生产企业,他们没法打着国家认证机构的招牌,利用媒体广告误导消费者,认证机构可能赚了大钱。但是,对全体国民而言,毕竟减少了上当受骗的机会,牺牲少数几个人(单位),幸福亿万人民,难道不是你们的服务宗旨吗?
换了马甲的牙病防治指导中心和那个迄今不敢公布名字的认证中心,多干实事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