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轻言“已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2006-06-01 12:44:31)

“我证明了‘1+1!’”5月26日下午,一份厚达16页的数论报告放到华商网编辑的手中。“从这个猜想的提出,到我今天的证明,整整过了262年啊!”自信满满的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杨资付,对自己的证明有十足的把握。(《华商报》2006年6月1日)
首先声明,本人对数学非常外行。除了听说将李商隐的《锦瑟》被誉为“诗歌中的哥德巴哈猜想”外,对真正的哥德巴哈猜想,实在知之甚少。尽管如此,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看到有关某位中国公民已经“证明”哥德巴哈猜想的报道,不下N次了。欣喜过后,最终得到的反馈消息,每每让人失望:自称“已证明”者,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愿望而已,不被世界数学界所认可。说不上是国外数学界对中国的哥德巴哈猜想研究者的“歧视”,还是咱们的民间研究者过于自信了。总之,到今天为止,中国人是否真的证明了哥德巴哈猜想,如果证明了,究竟谁是真正的“冠军”,这两个疑问,似乎也是两个不大不小的“哥德巴哈猜想”。若干年后,如果这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得到举世公认的圆满解决,数学界撰写《哥德巴哈猜想验证史》时,数学历史学家们,还真有许多棘手的问题有待处理。
对杨资付副教授的“我证明了‘1+1!’”,我不能否定。毕竟,这个世界上,说有容易说无难。杨先生自称他证明了哥德巴哈猜想,一句话,一篇16页的A4论文,便是证据。其他人若反对,必须拿出更多的论证证据,足以反驳人家的“已证明”不成立。在没有这样的反驳证据之前,我们只能采用折中的办法,暂且相信有这么一个可能成立的哥德巴哈猜想研究成果,等待全世界的数学权威们论证了。
不过,通过这件事,我还是想对杨资付副教授说句中肯的话。做人,尚且讲究个“满招损,谦受益”。做学问,更要以“严谨”为座右铭。对哥德巴哈猜想感兴趣,加入证明这个猜想的行列,是学术研究的自由,您也有这个权利。研究没有收获,问题不大,怕就怕有所收获。何以见得?小有收获,研究者很可能自以为成功了,然后兴致勃勃地对外界宣称自己的成果。麻烦就在这里。网络时代,一个科学家的一句话,瞬间就能传遍全球。如果日后您的这个“成功”被确定有水分,您个人的名誉扫地了,中国学术界也跟着被外国同行鄙视一番。哥德巴哈猜想是世界的,哥德巴哈猜想的验证也是世界的,验证者代表的不止是个人,更是您背后的祖国。所以,宣称“已证明”的深层意义在于,在代表中国数学界发布消息,分量很重,所以也要格外小心才是。
看了您的参考文献,[1]郭普照 (西安市西电三中):“‘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的论证”,一九九〇年十月秦晋联合数学年会论文集。[2]潘承洞、潘承彪同著:《哥德巴赫猜想》,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1年。[3]若书:“哥德巴赫猜想”,《数学教学》,1979年第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除此之外,没有注释,只有您的独立“知识产权”的论证。区区三本国内的著作,能解决一个世界级的重大命题,不容易啊。然而,这更加重了我对怀疑。还是低调一些吧,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