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和6年前,湖南浏阳市先后有两批官员在身份不变、基本工资照拿的前提下走出机关,开始帮办企业或者自主创业。自去年1月,该市对这些人员,不再发放基本工资。从那时至今,再无一人正式签订协议走进企业。(《中国青年报》2006年5月26日)
官员带薪下海,一度很时髦。有工资、福利保障着,有挑战等待着,退可守、进可攻,天底下“零风险”的买卖,估计也只能我们这里才能有这等稳赚不赔的“买卖”。这两年,国家取消了“带薪”下海的政策,公务员们下海的积极性不高了,先前下海的官员又纷纷“返衙”,共同的感慨是,在国家机关做事最安全。
笔者的担忧油然而生。一来,担忧官员们惧怕脱离党政机关,真正下海“游泳”;二来,已经下海的官员中,真正学会在商界里“游泳”的还没见到。
第一种担忧在于,从官员们的心理上对“游泳”的惧怕,可知相当一部分官员的二重矛盾心理。对现状的不安分,对物质利益的看重,促使一些官员内心里蠢蠢欲动,想到商界下海“游泳”撞撞运气。与此同时,对国家撤走下海“游泳”的“救升圈”,又很是不安。没有了工资福利的“下海”条件,加之对自己的实际下海能力没有把握,害怕是常态,不害怕迎着困难上,才是反常。所谓的成功,多半是逼出来的,尤其是商战中的风云人物,有哪个是穿着“救生衣”系着“安全带”拚搏成功的?“红顶商人”赚钱,赚的是出售公共权力的钱。真让红顶商人无职无权了再去做生意,十有九个恐怕要赔本的。害怕和党政机关脱离关系,换言之,“三四十依然不立”的官员,还得躺在财政钱袋里“吃奶”。断奶式的“下海游泳”,等于让下水者自杀,难怪很少再有人申请不带薪下海了。
第二种担忧的东西更多。那些已经下海的官员,纷纷提前“上岸”,生怕政策一变,自己就回不了原来的部门了。这表明,“下海游泳”的官员,自己得到的回报,绝对数量应该小于在政府部门工作所得的报酬和油水。如果前者远远高出后者,那些尝到甜头的下海官员,积累了足够一辈子花销的财富后,何必要到清水衙门里坐班?有几个商界大腕,愿意到机关里当个办事员或者小官员?急着“上岸”,实在是学不会“游泳”迫使许多人提前结束“实习游泳”,还是先保全自己为上策。
政府的公务员,其整体综合素质,应该是一流的。然而,看着那些急于上岸的下海官员那副好似“逃兵”的溃败样子,我在问自己:“游泳”都学不会的官员,回到政府部门当官,就能胜任所担当的工作重任吗?近年来,批评政府部门效率不高的声音屡有所闻,是不是和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有关?
政府部门的官员,虽然不能要求一律适合下海锻炼,但是,上岸者必须是有所成就的才能接收他们。对那些泳不了泳,甚至在家猫着的下海官员,政府允许他们回来上班,我觉得咱们的政府是不是过于福利了。长此以往,政府会不会变成一个懦夫收容所?
前一篇:性文化展遇冷未必是坏事
后一篇:恶势力“落网后当地太平多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