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怕复试变“私试”

(2006-04-07 11:47:11)
最怕复试变“私试”
□左手斋
近日,几名参加厦门大学2005年艺术硕士(在职)招生复试的考生投诉,称此次复试中存在一些违规操作现象:同样的书法作品,评分悬殊近70分;美术系主任的妻子参加考试,系主任本人仍担任评委,而其妻子的导师正是自己的学生。(《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7日)
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绝大多数学校都进行得差不多了。所以,我怀疑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把年份搞错了。这个数字准确与否,和本人要讨论的话题关系不大,暂且不管也罢。这里,我想说说研究生招生中的复试。这是一个令众多考生害怕和心酸的“鬼门关”。
4月6日中午,笔者接到一个校友的电话。他参加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3月底便知道了,记得当时他很兴奋,说参加复试没问题。英语将近70分,专业课也挺不错。可是,昨天他非常沮丧地告诉我,复旦的导师劝他不要去上海复试,因为去了也是白去,人家早有“意中人”了,执意要来,也是陪考。
我相信,那位博导也是坦诚的。可是,“劝退”具备复试资格的考生,事先内定好录取哪位考生,那么,请问复旦还要复试这个道具干吗,干脆连笔试也取消算了,直接由博导们点将算了。说这话,不是没有根据。春节前,这位导师就曾告诉过我的这位校友,报考的考生中,有关系的太多,并且来头都不小,所以,劝其去报考别的学校。此时此刻,终于明白了,原来我们的博导是“实话实说”的。
我的这位校友,读研期间,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将近10篇。同学都说,他是天生搞科研的料子。怎奈,个别博导们看重的是关系,没有关系的考生,哪怕你再优秀,一旦碰上关系学博导,恐怕也是凶多吉少了。厦门大学的一位先生跟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说,“人生几十年,不在乎这一年两年,今年不行,明年可以再来嘛。”是啊,站着说话不腰疼,考生是可以明年再来,但是,复试环节的关系路障不拆除,明年便有戏吗?
通过初试的考生,最怕复试,因为时下的研究生复试,人为操作的因素太多了。有权的可以打招呼,有钱的可以砸金砖,貌美的可以性贿赂,而那些“身无长物”的学子呢,他们要读研、读博,是不是只能看运气,只能盼着遇到刚正不阿的导师来主持复试?
复试之前,导师先行“私试”,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本来,复试是招生单位的集体行为,需要共同考核、民主讨论,确保招来的学生品学兼优。遗憾的是,许多事情一旦被“中国化”,马上变质了。仅以研究生招生中的复试为例,钱、权、利“参与”复试,复试成了行尸走肉,“私试”决定考生命运,后门成了升学的阳光大道,悲哉,中国的研究生教育。
统招的弊端固然不少,但对关系网错综复杂的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而言,统招无疑是较为公平的一种考试形式了。什么时候中国的研究生招生中的复试不再流行“私试”,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中国的学风和教风也就有望彻底改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