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中的造假与缺陷
□刘海明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发布了简报,对去年11月前受理的投诉和举报进行了初核、调查和处理。在被通报的20个案例中, 15个涉及高校。大部分是伪造项目组主要成员的信息,在申请时填报了虚假的职称信息。(《中国青年报》3月31日)
每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评审结束后,总会有一批弄虚作假的申报者被公布于众。此次,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披露的20个案例,乃惯例而已。简报中称,75%的案例出现在高校,显然又让高校教师站在了风口浪尖上,被舆论戳脊梁骨:看看高校教师,道德水准滑坡多么厉害;原来象牙塔中的人,为了骗取国家的科研经费,也是不择手段……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作为一个也曾申报过国家课题未能如愿的人,看到这个消息后,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一点感受。那就是,现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也好,社科基金课题也罢,之所以每年都有申报者伪造职称信息,真正的罪过不在于申报者,而在于课题申报中存在着制度性缺陷。也就是说,不合理的申报制度,必然导致申报过程中,有些人为有资格申报课题,不得不虚报自己的职称或者学历。
在一个倡导人人平等的社会里,在一个连博导都可以让讲师担任的时代,惟独申报国家科研课题,还在讲究等级制度——你的学历不够博士,你的职称达不到副高以上,就不能进入申报的圈子。在这个问题上,国家课题的评审方,讲究的是准入资格,而不是能力和平等。我不否认,通常情况下,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承担国家课题的成功几率更高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副高以下的人员,其科研的水准一定低于副高以上的人。然而,残酷的现实,就这么拿学历和职称限制着一大堆人。有些学校,为提高本校申报课题的成功性,有意帮助那些渴望竞争的低职称教师申报。这样一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申报中的个人职称信息造假,也就在所难免了。
国家设立科研课题,理所应当让所有具备科研能力、条件的人员平等竞争,何况申报课题者,没人都支付了申报费用,犯不着让国家义务劳动给人家评审。所以,杜绝申报中的虚假信息,不是靠曝光,不是靠指责,而是给予政策上的“国民待遇”,别再用职称、学历阻挡申报者了。这样一来,受损的不止是申报者,更是国家。纵观一部科学发展史,低学历、低职称而搞出惊人成果的,不乏其人,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的有些部门,还在讲究门第观念,还要人为地制造不平等?既然你可以拿职称等硬件堵人,就别怪有人在“变通”了。
国家课题申报的制度性缺陷,反而让一些高校和教师背恶名,这种局面,该改变一下了。与其坚持禁止低职称的科研人员申报课题,不如放开政策,允许“海选”。那时,职称信息造假,还会屡禁不止吗?
□刘海明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发布了简报,对去年11月前受理的投诉和举报进行了初核、调查和处理。在被通报的20个案例中, 15个涉及高校。大部分是伪造项目组主要成员的信息,在申请时填报了虚假的职称信息。(《中国青年报》3月31日)
每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评审结束后,总会有一批弄虚作假的申报者被公布于众。此次,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披露的20个案例,乃惯例而已。简报中称,75%的案例出现在高校,显然又让高校教师站在了风口浪尖上,被舆论戳脊梁骨:看看高校教师,道德水准滑坡多么厉害;原来象牙塔中的人,为了骗取国家的科研经费,也是不择手段……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作为一个也曾申报过国家课题未能如愿的人,看到这个消息后,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一点感受。那就是,现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也好,社科基金课题也罢,之所以每年都有申报者伪造职称信息,真正的罪过不在于申报者,而在于课题申报中存在着制度性缺陷。也就是说,不合理的申报制度,必然导致申报过程中,有些人为有资格申报课题,不得不虚报自己的职称或者学历。
在一个倡导人人平等的社会里,在一个连博导都可以让讲师担任的时代,惟独申报国家科研课题,还在讲究等级制度——你的学历不够博士,你的职称达不到副高以上,就不能进入申报的圈子。在这个问题上,国家课题的评审方,讲究的是准入资格,而不是能力和平等。我不否认,通常情况下,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承担国家课题的成功几率更高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副高以下的人员,其科研的水准一定低于副高以上的人。然而,残酷的现实,就这么拿学历和职称限制着一大堆人。有些学校,为提高本校申报课题的成功性,有意帮助那些渴望竞争的低职称教师申报。这样一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申报中的个人职称信息造假,也就在所难免了。
国家设立科研课题,理所应当让所有具备科研能力、条件的人员平等竞争,何况申报课题者,没人都支付了申报费用,犯不着让国家义务劳动给人家评审。所以,杜绝申报中的虚假信息,不是靠曝光,不是靠指责,而是给予政策上的“国民待遇”,别再用职称、学历阻挡申报者了。这样一来,受损的不止是申报者,更是国家。纵观一部科学发展史,低学历、低职称而搞出惊人成果的,不乏其人,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的有些部门,还在讲究门第观念,还要人为地制造不平等?既然你可以拿职称等硬件堵人,就别怪有人在“变通”了。
国家课题申报的制度性缺陷,反而让一些高校和教师背恶名,这种局面,该改变一下了。与其坚持禁止低职称的科研人员申报课题,不如放开政策,允许“海选”。那时,职称信息造假,还会屡禁不止吗?
后一篇:冷清愚人节,成熟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