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元宵节在2月12日,和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相隔一天。无论从阵势还是民众的参与度看,前者都显得黯然失色。在网上浏览和情人节有关的新闻,单看标题便非常有趣:
1、《民俗学家说: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新华网2006年2月11日)
2、《学生过情人节 小学女生买红内衣裤送同学》(《信息时报》2月11日)
3、《网上竟现另类寻租帖 无聊网友租“寡妇”过情人节》(《半岛晨报》2月12日)
4、《“洋玫瑰”盖过“土汤圆”元宵节为何不敌情人节》(《中国青年报》2月12日)
5、《情人节铂金玫瑰亮相京城 一朵玫瑰开价近20万》(《***》2月12日)
中国的“狂欢节”,不能说无人狂欢,若说举国同庆,未免有些夸张。元宵、高跷、龙灯、灯谜,这些中华民俗符号,和一枝独秀的玫瑰相比,落差太大了。两个节日之间的“竞争”,元宵节虽占地利,怎奈不占天时、人和,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洋节,给挤兑的灰头土脸,基本可以盖棺定论了。
1、《民俗学家说: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新华网2006年2月11日)
2、《学生过情人节 小学女生买红内衣裤送同学》(《信息时报》2月11日)
3、《网上竟现另类寻租帖 无聊网友租“寡妇”过情人节》(《半岛晨报》2月12日)
4、《“洋玫瑰”盖过“土汤圆”元宵节为何不敌情人节》(《中国青年报》2月12日)
5、《情人节铂金玫瑰亮相京城 一朵玫瑰开价近20万》(《***》2月12日)
中国的“狂欢节”,不能说无人狂欢,若说举国同庆,未免有些夸张。元宵、高跷、龙灯、灯谜,这些中华民俗符号,和一枝独秀的玫瑰相比,落差太大了。两个节日之间的“竞争”,元宵节虽占地利,怎奈不占天时、人和,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洋节,给挤兑的灰头土脸,基本可以盖棺定论了。
前一篇:春晚获奖节目缘何遭质疑
后一篇:给“女宾包厢”一点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