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四川成都的马建华,乘飞机来到福州。此前,他一直是个“混混”,“混”得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意叫他一声“爸爸”。此次,他带着严重的肺病,接受一次“自杀式”的捐赠器官公益行动,他的说法是“我想用生命换回尊严”。(《天府早报》2005年12月19日)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确实不假。马建华这个小有名气的“混混”,混到连自己的儿子都看不起老子的地步,不能怪他14岁的儿子不懂得尊重父亲,而是这个父亲不合格的缘故。现在,身患重病的马建华,毅然决定捐出自己的肾救治素不相识的邯郸人,此等义举,使人不由得对这个昔日的浪子肃然起敬。有人给马建华送了个绰号——“超哥”。这短短的两个字里,堪称公众对“用生命换回尊严”事件的经典评价。
马建华捐肾,赢得了掌声一片。笔者同样为这位“超哥”的义举所感动,并愿意像其他人一样,“既往不咎”,原谅“超哥”先前的种种过失。不过,我觉得,马建华的经典名言“用生命换回尊严”,经不起严格的推敲。
不可否认,有些尊严可以用生命换回,但不能反过来说,所有的尊严都能够用生命换得回来。“尊严”为何物?《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两个义项:一是尊贵庄严,二是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按照这个释义,回过头来看看马建华捐肾赢得的究竟是什么。他捐肾的动机很简单,让儿子不再鄙视自己这个当父亲的。用他儿子小涛的话说:“10多年来,父亲在我心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印象,即使有印象,也是一个坏人的烙印。”直到马建华正式作出捐肾决定之前,14岁的儿子一直只呼其名,从不称他为父亲。如今,陪着父亲去福州动手术的小涛开始用父亲称呼马建华,对马建华而言,换回的是儿子的尊重,而非自己的尊严。“尊重”者,尊敬、敬重之谓也,是指另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和行为。而尊严呢,更多是个人不可被剥夺的一种天然权利。二者虽然仅一字之别,含义相去甚远矣。
在历史上,“用生命换回尊严”的事例很多;但是,“用生命换回尊重”,更多的具有悲剧色彩。设想一下,假如之前马建华不是劣迹斑斑,坏到连儿子都不认这个当爹的地步,马建华还会有今天的壮举吗?或者说,尽管他坏事干了不少,儿子小涛还是照样尊称他为父亲,那么,他还会萌发捐肾换取尊严的念头吗?
媒体作为社会的公共器官,宣传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没有什么不妥,问题是,在策划、报道的具体过程中,最好还是多点辨识力,厘清字词之间细微的区别,以免夸大宣传,制造不必要的新闻瑕疵。也许,“用生命换回尊严”的话出自当事人马建华之口,记者不能擅自改动,但是,记者能不能和马建华私下交换意见。我想,马建华这个“超哥”还不至于为尊严而战吧。要知道,为尊严而战的前提,是别人损害到他的荣誉!
用生命换回他人的尊重,语义更质朴,意义更深远。
前一篇:保护方言VS推广普通话
后一篇:年终了,最想听句官场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