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樱桃核有毒?!关于食物谣言你知多少......

(2016-06-02 13:15:27)
标签:

杂谈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UR1QAlMcjdLlzMZH2w1HPuodjd1j00eV8vCrPicdP04tmo6DicibEicOE1SKPiaVVuxnZdjZakicrBUO4g/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近日,一条“樱桃核有毒,5颗毒倒成年人”的视频在朋友圈引起热议。视频称,樱桃核仁含“氰苷”,被食用后,与胃酸反应,产生剧毒的氰苷离子,一市民吃了樱桃后,感觉肚子疼痛、呼吸困难,送到医院抢救,被确诊为“氰中毒”!该视频以“紧急通知,小心丢了性命”的耸动劝慰,被迅速传播。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XJwSMic5Ab4906VYQibD2qWX8VqKs9yjafcv0WJQPDQBn02DnaQwbvrZu5qVSDM73BNSmXHvNC8gU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其实,这是一则谣言,与几年前的苹果核有毒的新闻相类似。谣言都有套路,你我间就不能多一点真诚?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XJwSMic5Ab4906VYQibD2qWXXL3Wjboev54awmznspTpAiaO5f2X1mDkBUXoXLZeV4b7gdliaCgjmUOw/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今天,阿噗就来跟大家聊一聊那些年我们听过的食物谣言。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大概有三类,阿噗为大家了整理一下~

关于食物的那些谣言

吃××,能有助于××

这一类的谣言,主要抓住人们通常概念中“食补”的观念,进而给某些食物贴上一些有助于××的标签。


比如,在雾霾刚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时,就一直谣传有防雾霾食物,举个栗子,猪血。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XJwSMic5Ab4906VYQibD2qWXT1jDNWSaqJI16hBVRkhGlutcnzUTk8ib8ibaZxXUKaR3eXN4Bu7tbEs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但实际上
并没有专门防雾霾食物


大家都知道,雾霾的元凶是PM2.5,这是一种由多种化学物质组成的细颗粒物。PM2.5的入侵依赖于人体的呼吸系统,要通过鼻腔进入到肺的细支气管,最终主要沉积于此。而食物是从口腔进入人体,其后的消化吸收依赖于人体的消化系统。归属于呼吸系统的雾霾和归属于消化系统的食物,走的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猪血,以及另外一些宣称可以清肺的食物(雪梨、银耳等),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与有害物质碰面,产生反应就更不用提了。


还有一种说法,几乎是每个妹纸从小就听到大的,木瓜可以丰胸。(really?)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谣言。(不好意思哈,让你们失望了~)


首先,这种流言弄混了现在作为水果的番木瓜,和古代中国的宣木瓜。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XJwSMic5Ab4906VYQibD2qWXwzFGFKANrXvA5WAOb42CBBiaUMdjwxR06CNibgUwSpib6ib7punq0BhHw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此为番木瓜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XJwSMic5Ab4906VYQibD2qWXicHwl36Zficm4ZB57hRtuziaadgLJJynjWdDMvUibdwtdH7WKa8ia2wOaQ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此为宣木瓜


事实上,由于外型近似,古人常以宣木瓜来隐喻女性的乳房,这才是“以形补形”的正确打开方式。但这也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罢了。所以,现在为了丰胸,仍在生吃番木瓜、番木瓜甜品、番木瓜炖汤的妹纸,可以歇一歇了。

更重要的是,谣言里宣称,因为木瓜中含有的木瓜酵素(也就是常说的“酶”)和维生素A能刺激女性荷尔蒙分泌,有助丰胸。然并卵,都是在扯淡,经不起科学推敲。


食物中含有××,对人体有××害处

近日的樱桃核有毒就属于这类型的谣言。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XJwSMic5Ab4906VYQibD2qWXPgIgJN3mtdsWhfq5ibNYaJMI5ZbRu5MFfbKdRjwNjh0zvfsUntlGYY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其实不仅樱桃,还有前几年流传的苹果,它们都属于蔷薇科植物。而很多蔷薇科植物的种子里都含有氰苷,比如桃、杏、梨、李子、枇杷等。而实际上果核里的氰苷本身是没有毒性的,但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可以水解出剧毒的氢氰酸(HCN),造成人中毒。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水果的果肉里是不含氰苷的,可以放心食用。


中国营养学会也在谣言肆虐时,出来辟谣了,所谓“万物皆有毒,关键在剂量”。一个成年人的氢氰酸中毒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毫克,若是60公斤重的成人则是120毫克。要想中毒,得一次吃下几十个苹果的核。而樱桃核,就更不必说了,那么硬,即使咬开,味道也是苦的。

对于妹纸来说,水果的果核别吃,需要榨汁的话先去核。只要不是刻意去嚼果核里的种子,吃水果导致氰苷中毒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与××相克,千万不能同食

食物相克,早在《本草纲目》上就有记载。比如杨梅忌生葱。柠檬与虾同吃生成砒霜。芝麻不能与鸡肉同吃……


然,这只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难以考证的生活经验,实际上并不经得起推敲。鲫鱼忌糖?难道你们家都没烧过糖醋鲫鱼?榴莲牛奶同吃会导致死亡?What?让那些喜欢榴莲冰淇淋、榴莲泡芙、榴莲班戟的妹纸情何以堪啊~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XJwSMic5Ab4906VYQibD2qWXNHHe5hNCtRBKA8VmsVNJ07kS2BxLIS3Gbkb09qj9Kib9icJDjejw0arg/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还有就是如同“月经新闻”一般,每隔一段时间就出来闹腾的“维生素C与虾不能同吃,易暴毙”,而这实则就是柠檬与虾同吃生成砒霜的同类项。类似新闻自2001年出现之后,至今依然生命力旺盛地活跃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新闻里还解释地头头是道,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价砷化合物(无机砷的一种),与维生素C产生化学作用,最后转变为有毒的三价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XJwSMic5Ab4906VYQibD2qWXeuaURWfBv5IpHO1RvyfrUZ50EdGQeRMZ8j4F0iabHyicwxvWX25iasFZ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谁都不要拦着我!我要给制造谣言的人寄刀片!!(虾和柠檬都是阿噗的真爱!)这个谣言其实就是用很低级的化学知识唬人。

虾里的无机砷含量很低,就算与维生素C产生化学作用,还原得到砒霜,那么微小的量,连中毒反应都不会出现,更别说“暴毙而亡”了。离开剂量谈论毒性,简直就是耍流氓嘛~况且,没必要一谈砒霜就色变,极小剂量的砒霜还可治疗白血病。

谣言传起来,分分钟要上天呀~如此一来,我们还是把它交给国家吧。阿噗还是老老实实教大家一些简单地识别谣言的方法~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XJwSMic5Ab4906VYQibD2qWXGvQqfibKJ6VSH1mlvrFj8nA49Yk7MK150zRR96bicwmPEwUjLxKz8g3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如何鉴别谣言

警惕诡异的语言风格

当你看到,“紧急通知,小心丢了性命”,“!!太可怕了!!”(前后加起来还用4个惊叹号,城会玩呀~),“通知家人,转给朋友”,“健康传说”……,你就要有所警醒了。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XJwSMic5Ab4906VYQibD2qWXjQH8GsEFuoUXIIXyjuXzcexg0GxPVKl92VAgqAZDsOxDKwblPdF6ZQ/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阅读文章时,这里有个可以验证的小窍门。真正的专业人士,说话往往都是谨小慎微的,他们会说,“现在有证据不足以支持……的结论”,而不会说“不可能”;会说“不能排除……因素的影响”,而不会说“直接导致”“问题就在这里!”字里行间,仍不会有悖科学的怀疑精神。


文字溯源

昨天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等相关内容,被广为转载和传播,但其实这并非杨绛先生本人所说。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XJwSMic5Ab4906VYQibD2qWXWHqbrsgEnhT3zXKyibg4Twau0OAvrSu1eQ7GZQgkyAtIiaTj7oa6FC0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只要你追寻源头,查看《坐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就会知道,这一段纯属无端拼凑。而早在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就进行过辟谣。


善用搜索引擎

当你查到的结果本身就是谣言,或者虽然结果不是谣言,却对你解决问题没什么实际用处,这确实不太好办。阿噗诚恳建议,尽量用Google英文搜索,这样返回的搜索结果质量较高。之前魏则西事件时,还有媒体特别做了这样的对比新闻。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XJwSMic5Ab4906VYQibD2qWXFxb9Skjz9SJGGtyu8vrOSaTPibFbR19b5w8BMecgevjiaibUQ0KTqicz3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至于怎么用Google,当然靠VPN呀~


求助科普权威

还可以向一些公信力较高、经常辟谣的微博账号求助,比如@果壳网、@谣言粉碎机、@博物杂志、@丁香医生等,先用关键词搜索他们的过往微博,如果没有相关显示,可以发问。当然,知乎上的一些专业大V也是可以求助的。

http://mmbiz.qpic.cn/mmbiz/65vgBAicBgJXJwSMic5Ab4906VYQibD2qWXaLKSia4lo1kkSMAGFkH5lQQibQSMILSOjDvDfpKjdMxuiczPgFysDw0r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把特例当普遍

人们习惯性地把先后发生的两件事情用因果关系连接起来,前一个是因,后一个是果。这种简单地总结并非都是有效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把一个特例,在还没有任何科学验证的情况下,当成普遍情况处理。 



阿噗有话说  加我微信:uphealth

亲爱的谣言君,阿噗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嘛?


文 小肥江

新媒体编辑  Yan

ID:shishangjiankang22



时尚健康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