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三监狱的老囚犯孙来有,1923年生于河南省漯河市,曾做过铁路工人,1954年因偷窃被判入狱一年,因抗拒改造,被加刑两年。之后三次犯罪,间隔都不超过三年,都是因为盗窃。1996年,刑满释放的孙因强奸未成年少女,被判有期徒刑17年,那一年,他73岁。
2009年10月24日终于在耄耋之年服刑期满迎来自由的日子,然而他哭闹着不愿离开。
当地老人院接收了孙来有。一个月后,狱警回访,蜷缩在床的一角的孙来有,立即展开双手,请求重返监狱。再一个月过去,孙来有病逝于老人院。
联想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囚徒、图书管理员克劳福德,离开了监狱,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制度,和围墙内的群体,极度不适应,在小旅馆的房间内自缢身亡。
在监狱系统,老年犯这个群体易被家人抛弃,易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出狱后的去处与出路,常常困扰着狱警。这些对社会已无危害力的老人,在减刑、假释条件下是否能提早让他们回归社会?问题是已经适应监狱围墙内世界的老犯人根本就不愿出狱,因为已经无法适应监狱高墙外的世界。一个人在一种制度之下生存,刚开始的时候难以适应,会反抗会挣扎,到后来会适应这种制度,到最后会依附于这种制度才能生存,一旦离开现有的制度,面对的不是沉沦就是死亡。
想起另外一部影片《海上钢琴师》的男主角1900,这位生于船,长于船,可以用双手弹奏出最清澈动人的旋律,却无法无法说服自己走下那艘大船,打开那扇通向陆地的大门。“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1900与那艘他降生、成长的船一起消失在熊熊火光之中。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自由驰骋,现实制度化的社会规范犹如大泥潭,如何能摆脱?越是挣扎反而陷的越深。到最后只好甘心沉入那个深不见底的洞里面,永远走不出来。但生命是自己的,万般无奈之下,也许死亡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