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点,太阳光柔和,山谷风干爽。
步入名人园,一面长墙,上面刻着在大屠杀期间曾冒着生命危险无私拯救犹太生命的国际义士。
脑海萦绕着《辛德勒名单》结束镜头:互相搀扶的颤巍巍老人家、神情肃穆,走过辛德勒的坟墓,在墓碑上放上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表达怀念之情。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保护了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的,赢得获救犹太人永远感激。1958年辛德勒获“国际义人”奖,并邀请他在大屠杀博物馆义人道植树。
以色列规定的获奖条件:非犹太人;没有伤害过犹太人;冒着危险帮助犹太人;未曾收受金钱报酬。自奖项设立以来,全世界已经有一万五千多人因为解救过犹太人,而被以色列授予“国际义人”称号,其国际义人的国家和名字刻在眼前的大理石墙上。
寻找刻载中国义士的纪念碑。
彷佛明白了我的心情,z女士微笑着:“明白吗?在2000年之前,这一万多国际义人里面没有中国人的名字。”
“哎?不会呀,二战期间,上海接纳了数万名犹太难民,这是国际公认的事实。难道当年就没有中国人冒着生命危险给犹太人提供重生机会?”
Z女士:“上海是个很特殊的城市。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法诸国在上海滩设立了租界,其地位并不受中国政府管辖,正因此,吸引来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大量外国侨民。1937年‘8-13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上海,中国政府无法行使职权,上海在1937年到1939年的近两年时间里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签证、不需要经济担保、不需要工作证明即可进入的大城市。”
“那大量的犹太人涌入是谁组织的呢?难道没有中国人的帮助?”
“从1933年希特勒排犹到1937年日军侵入上海,来上海的犹太人总数不超过1500人。这段时间里德国犹太人虽然遭到迫害,但还没有到被剥夺生存权的地步;在1938年‘水晶之夜’后,犹太人被迫大批外逃。世界各国纷纷限制犹太难民入境,而上海却由于沦陷后的特殊情况敞开大门,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从1937年8月日军侵入上海到1939年8月限制犹太人进入上海,这段时间里来上海的犹太难民最为集中,约2.2万人。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发生时,仍有大约2.5万犹太难民在上海栖身,形成了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社团。这里当然有中国人的包容善良慈悲,才让数万犹太难民安然渡过战争的浩劫,上海也因此成为东方的‘诺亚方舟’。现在设在上海的犹太研究中心搜集了犹太人在上海生活史料,其中有很多中国人帮助犹太人的感人故事,但碍于这些故事没有凭信的证据,也没有发现称得上可歌可泣的大事,很遗憾。寻找当中却意外发现很多犹太难民拿到的是中转签证辗转千里到了上海,发放签证的是却是日本驻立陶宛的领事杉原千亩。”
“哎,有些诡异,日本军阀控制的政府外交官?”
“嗯,日本政府警告他:日本跟德国是盟国,不要给犹太人发放签证,破坏和柏林的关系。但杉原千亩照发不误,他一下子签了2000多份签证。杉原千亩的举动让东京大怒,东京勒令他立刻到柏林报到。杉原千亩怀着人道主义精神,直到乘上火车,还在不停地发放签证。《辛德勒名单》公映后,杉原千亩被称作‘日本的辛德勒’,受到犹太人推崇,被授予'国际义人'奖。”
“令人感动。难道没有证据显示中国人的义举吗?”
“有,只是……时间来得晚了点,1997年,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刊登的一则讣告,引起了美国犹太历史学家埃里克•索尔的注意。讣告是何曼礼女士发的,其中提到一句:她的父亲何凤山曾经在二战期间维也纳担任总领事期间,为犹太人颁发过签证。”
“噢,中华民国的一位外交官。”
“对。何凤山先生1938年至1940年担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生活在那里的18.5万名犹太人陷入恐怖统治之下,离境已是刻不容缓。当时纳粹德国规定,犹太人若要离开必须持有前往国家的入境签证。当时,包括美国在内,各国大都没有放宽本国的限制移民政策。而何凤山向所有申请签证的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这么一纸文件对渴望远离纳粹的犹太人就是远离死亡的生命签证。何凤山先生发放签证的事,很快被国民政府驻柏林大使知道了,他给何凤山打电话,发出严重警告,因为国民政府还想跟德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何没有听从大使的指令,继续发放通行签证。何凤山成批地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也引起了纳粹当局的不满。纳粹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财产为借口,没收了房子。何凤山自己掏腰包,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坚持发放签证,直到1940年调离维也纳。”
“中国的辛德勒呀。发放了多少签证?”
“有多少犹太人因此免遭纳粹毒手,至今仍然是个未知数。何先生为人正派低调,很少提及他在维也纳的义举,半个世纪过去,公众对此一无所知。何先生仙逝,其女儿在报纸上登了一则讣告,其中一句话提到他父亲在维也纳的工作,这才引起了索尔教授的注意并开始寻找从何凤山那里接受签证的人及相关证据。索尔教授认为,何凤山是奥地利所有出逃签证的主要来源,他向犹太人发放签证的比例应该很高。据幸存者手中的签证号码表明,何先生来到维也纳后的第5个月已经发出了1900份签证。关于为犹太人避难发放签证这段历史,何凤山在回忆录中写道:‘自从奥地利被德国兼并后,恶魔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便变本加厉,奥地利犹太人的命运非常悲惨,迫害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当时美国一些宗教和慈善组织开始紧急救助犹太人,我一直与这些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我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全力帮助犹太人,大量犹太人因此得以活了下来。’至此中国的辛德勒浮出水面。”
以色列政府找到知情者进行调查,以确定是否应当为何凤山颁发‘国际义人’奖。因为何凤山先生有外交官身份,享有外交豁免权,面对的危险相对小些,但是如果能确定他的行为违反了其政府的训令,以致可能危及他自己的事业,则符合标准。2001年初,以色列政府正式宣布,二战期间中国驻奥地利外交官何凤山先生是解救犹太人的义士。”
轻轻走到镌刻有何凤山名字的大理石墙前面,思绪不能平静。
纪念墙顶端一行写道:永远对他们表示祝福!下方一行:他们的人道主义行为和兹瓦特迪克一样,永远值得历史铭记。
Z女士:“兹瓦特迪克是一位荷兰义人,他在二战期间拯救了两千名犹太人,以色列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表彰和他一样的国际义人。在授予何凤山先生‘国际义人’的仪式上,说到父亲的义举,何女士如此表述:‘我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非常慷慨、大度,他认为帮助他人是很自然的事,即使从人道主义的观点出发,做这种事也是应该的’……”
那位哲人说过:“有些人虽然早已不在人间,但他们的光辉仍然照亮世界。这些人是月黑之夜的星光,为人类照亮了前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