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环保评审委员会:
2005年4月,我从北京出发去北极,继续“7+2”探险之旅。在机场,惊讶地看到潘文石教授前来送行,他一向是不在这种场合露面的。潘教授交给我一面崇左生物多样性基地的旗帜,希望我带到极点去。同时,他还给了我一封信,勉励我善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将探险活动和环保公益结合起来。
这件事让我深受触动,在潘教授的影响下,我越来越多投入到环保公益活动中,并推动万科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有所作为。
之后,与潘教授的接触也逐渐频密,多次到他主持的崇左基地,了解他的工作。在我的印象中,科学家就是做研究,此前我知道潘教授,也是因为他在研究野生大熊猫社会结构方面的杰出成果。我原以为在崇左基地,只是进行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的生物科研,来到这里后,我看到这位科学家的另外一面:他以巨大热忱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当中,并在民间普及环境保护理念。潘教授说:“如果我们发表一千篇论文、一百部专著,但是我们的研究对象都死光了,试问:这些研究还有什么价值?!”
此外,他还积极帮助当地人改善生活条件:潘教授和他的团队用竹子做成水管,为当地农民接来清洁饮用水,修建沼气池,建设卫生院……
潘教授和他的团队获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恢复自然环境,提高当地人生活水平,并且获得了当地人对他的研究工作的支持。在崇左基地的所见所闻不仅让我心生敬意,也让我知道,在社会公益领域应该怎么去做。
我曾给崇左基地一些微薄资助,潘教授和他的团队很好地利用这些资助开展研究,并且非常认真地给予资助者反馈。我从基地获得了完成、透明的报表,可以了解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果,甚至可以了解志愿者和雇工的工作情况。我相信,崇左基地的管理是值得信赖、富有效率的。
12年前,潘教授刚刚到达崇左,开始白头叶猴的研究,他只能居住在山洞里,洗热水澡是个大难题。今天,崇左基地已经初具规模。野生动物在这里得到庇护;教授和他的助手们拥有一个简朴而稳定的研究环境;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来到基地学习和试验——这么多年来,潘教授几乎是凭借他个人的付出、努力和有限的社会资助做到了这一切。
基地秉持的理念是:不只关注科研论文,更关注环境保护、关注人,因此,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的经费有限。我亲眼看到,这个地处偏远的基地运作相当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取得的成绩就更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一个是伦理问题,一个是现实问题,两个问题都解决才能使社会向前发展。”潘教授的言行不仅影响了我,还影响了许多中国企业家——比如由华人企业家组成的公益机构“SEE阿拉善组织”,受潘教授的启发,在西北荒漠化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环保和社会实践。我们看到,他对环保公益的贡献远播于崇左基地之外。
基于这些理由,我我十分荣幸能以一个企业家和社会公益活动者的身份,推荐潘文石教授申请2008年度的福特汽车环保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