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5 毛毛雨转阴
建研中心刘兴富引路、同驱车勘察建筑垃圾填埋场选址。
距镇约3公里的位置,紧靠公路,一处凹陷地,因土地贫瘠不适宜种农作物,承包的农户栽种了速生杨树。
狭窄的凹地深3公尺,两侧高处则是葱郁的灌木丛,一边茶园,另一边栀子园。
湿润的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栀子花香。
跳下 呈楔子形凹地,趟着湿漉漉的杂草,穿杂树林,纵深约500米则是一道1.5米的坎,坎下则是较平坦的农田。
距镇有一定间隔,又不太远,亦不占良田,晤,较理想的位置。
遵道镇的建筑被地震摧毁的比例在90%以上,粗估需清理的建筑垃圾在30万吨以上。
建筑废墟重量和体积巨大,运输成本高,除非急需,可稍缓清理。
但生活在几被痍成平地的废墟里灾民如何能摆脱灾难阴影,重振精神、建设家园呢?
消除地震阴影,清除疫情死角、为建设美好家园腾挪出空间,清除建筑废墟也是刻不容缓啊。
爬上一侧的栀子园,裤腿和鞋子湿透。
嗅着花香返回公路。
车上探讨建筑垃圾填埋要处理好:1、环境评估优先,不能因应急而遗留环境污染问题;2|、垃圾填埋前需将地表土壤挖走堆放,待垃圾填埋完毕后回填;3、垃圾填埋前应做好地下水引导和垃圾的污染隔离措施,避免影响环境;4、现有地表的果树、茶叶等经济作物必须建议镇政府与相关方做好协调工作,避免事后产生任何法律纠纷。
脑海萦绕着一幅生动画面:填埋后的楔形地块已是一处同山水和谐、供村镇百姓休闲的防震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