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不久入睡。
一个小时后醒来,座位恢复正常位置。
空姐询问:“吃饭吗?”
“抵上海几点?”
“东京时间12:30,北京时间11:30。”
“哦,到上海再吃了。”
舷窗外无垠云海……
阅读韦伯《入世修行》(天津人民出版社): 06:“神圣就神圣在不美上”篇:
原文:一事物虽然不美,但却可以是神圣的,还不仅如此,神圣就神圣在不美上。(《以赛亚》第53章和《诗篇》第22篇中)一事物虽然不善,但可以是美的,美就美在不善上,尼采使我们再度知道了这个道理。尼采之间,诸位还可以从《恶之花》中找到这个道理的铺陈:一事物虽然不美、不神圣、不善,却可以是真的,还不仅仅如此,真就真在不美、不神圣、不善上,这是一个日常的真理。
感想:言简意赅。
佛教宣扬来世,现世要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其核心为和平主义的非暴力伦理道德。
这种看似体现大善的说教,按照韦伯的观点,从精神角度看,是一种丧失尊严的伦理。你必须在“和平主义的宗教尊严”和“和抵抗恶性,不然你要代它受过”的伦理之间做出选择。这两种尊严只有选择其一。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它绽开在地狱的边缘。波德莱尔于1857年创作的《恶之花》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围攻。与传统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反,波德莱尔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