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池塘、红砖农舍、坚硬竹林、悠闲水牛,白头叶猴保护区里的罗白乡一个村庄。
进入一家农户的院子,主人下地干活去了,静静的。
参观农家的沼气灶、自来水。
12年前,潘教授刚到此地,发现农民的燃料主要来源于野生林木,每年对薪柴的需求量远远大于该地区野生植物的生长量。过度地砍伐薪柴使得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本身只想做关于猴子的社会生物学研究的潘教授意识到:保护白头叶猴的前提是要改变居民的燃料结构,改进当地的经济结构,才能让居民加入保护白头叶猴的行列。为此,引导村民建沼气池,改变烧柴习惯。
由于潘教授的善意、更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接受了潘教授关于“保护白头叶猴”的观念。他们不再靠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为生,停止了从白头叶猴分布区的石山上砍伐薪柴,农民还主动制止偷猎活动。白头叶猴的生存环境得到了保护,从1998年3月以后,研究地区内的白头叶猴数量由1996年11月的130只,增加到目前的300多只。
一些村舍的院子里还堆着细小的柴薪。
教授解释:“柴火是不烧了,这些柴火是备沼气灶维修时使用的。由于不再烧柴,三四年下来,石山的植被恢复的很快……产生沼气的原料是牛粪,经过沼气池发酵的牛粪还是很好的有机肥,只是,现在农民用拖拉机代替水牛耕地,水牛越来越少,产生沼气的原料成了问题。”
新的问题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