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2005年才有了中译本。
书中,简.各布斯对20世纪城市规划进行了颠覆性的抨击,并在城市重建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激进的新原则。对迅速城市化的中国现实有着启迪性的借鉴意义。
例如,对贫民区的看法,书中写到:“20年前,当我第一次碰巧见到北区,这里给人的一个总体印象是,这是一个破败不堪的地方,当然也极其穷困。20年后我再次见到北区时,我非常惊诧于那儿的变化。”为了找到答案,简给波士顿规划者打了个电话。那人说:“很有意思。那是少年犯罪、疾病和婴儿死亡率最低地区之一,它还是按收入计算租费最低的地方。好家伙,那儿的人肯定是赚了大便宜了。肺结核死亡率比布鲁克林的还要低。但是,那是个令人恐怖的贫民区。”
雅各布斯对他说:“你们应该有更多的像这样的贫民区,别告诉我你们有计划要消灭掉这个地区。你应该到那儿走走,尽可能多地学点东西。”
显然,简.雅各布斯的城市观念同主张消除城市贫民窟的主流规划观点格格不入。雅各布斯提出能聚拢各种人群和活动的空间,并为一个生气勃勃的城市列出四个要点,即 读到这里,脑海闪现出困扰深圳城市规划者的城中村问题。在深圳占地2%的土地上,城中村居住着深圳500万的人口,这个在农民自然村宅基地自由发展起来的城中村由于没有规划、乱搭建、缺少基础设施,外来人居混杂,成为治安、防火患、脏乱差的负面城市形象。城市决策者欲拆除城中村却历史原因和差迁成本等因素而搁置。按照简.雅各布斯“用途混杂,街区小、路网密,不同年代、环境和多用途的建筑物并存,建筑密度高”的观点,城中村责是深圳这座活力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要轻言“拆除”二字。
深圳毕竟是座新兴城市。也许,简.雅各布斯的城市观念和规划理论对中国许多老城市的改建更有借鉴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