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医治“达芬奇”恐惧症
(2011-07-25 11:07:18)
标签:
家居 |
拿什么医治“达芬奇”恐惧症
本报记者 刘英潮 实习生 李阳近期,号称“原装进口”的达芬奇天价家具被央视曝光其存在产品产地造假和货物质量问题。随着各地的深入调查,高价家具的内情不仅引起社会的震惊,而且让家具市场的行业诚信话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本市家具市场也受此事件的波及,出现了“余震”。众多家具业内人士和广大消费者都在翘首期待行业内启动更有力度的整顿,让失信者付出高额的代价,同时让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诸多措施真正得到长期而有力的执行。
(小标一)洋品牌家具患上“达芬奇”恐惧症
据媒体报道,“达芬奇密码”的被破在全国家具市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记者在本市调查采访发现,尽管该品牌家具没有进驻本市销售,但是一些经营高档进口家具的厂家和商家表现异常低调,如同患上了“达芬奇”恐惧症。
记者日前暗访了南开区某高档社区旁的一家大型进口家具展销店,只见店内顾客稀少,生意相当冷清。记者注意到这里家具样品从单价4000多元的花架到10万元出头的高档酒柜,所标产地均为印尼。面对记者对家具产地和材质的咨询,导购员忙解释说:“我们这是欧洲的高端品牌,工厂在印尼,产品绝对是纯实木的,我们和‘达芬奇’不一样。”为了减少记者的疑惑,导购员还极力说明光临他们店的都是老顾客或者老顾客推荐而来的,所卖的都是“真货”。而记者表示想要进一步了解产品说明书和进口报关凭证的情况时遭到了店员的拒绝。
此外,本市部分大型连锁经营进口高档家具的厂家和商家负责人婉言谢绝了本报采访,表示暂不对达芬奇家具事件表态,要听总部的统一安排。
(小标二)社会聚焦家具行业诚信问题
面对记者在众多家具卖场内有关“达芬奇事件”话题的采访,一些消费者气愤地认为商家存在着严重的欺诈行为。在拷问所谓的品牌的“弥天大谎”的同时,他们也坦言,自己当前不可能对什么公认的大品牌绝对放心。
据本市家具业协会负责人介绍,行业内多年的顽疾集中体现在虚假标识、假冒名牌以及产地混淆等问题上。目前行业协会已经发动本市大型家具卖场开展大规模的自律检查活动,号召企业真实标注材质和产地,确保产品质量过关,维护行业诚信。环渤海集美家居、金海马家具城等商场负责人表示,他们近期已经严格规范了家具产地和材质的标注,并对合作商户的资料档案进行检查。尽管整体销售受“假洋品牌”事件影响较小,但国产家具的质量承诺也成为商家指向明确的促销手段之一。此外,一些国产家具厂家也感到了重塑行业信誉的压力。据连天红家具天津地区负责人介绍,他们日前推出了“无理由退货政策”,对所购产品在不影响二次销售和使用期限超过一个月的前提下可办理退货手续,希望以此提升消费者的信心。
(小标三)相关管理规定需要增强“强制性”
只有规范的市场、强大的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举措才能让消费者放心。许多消费者纷纷呼吁:对家具产品质量的检测和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需要非常强有力的监管和执行手段。达芬奇事件揭开了假进口家具的内幕,对进出口环节、检验检测环节、流通市场管理环节等部门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业内人士也反映,尽管产品质量监管部门要求出售的家具必须具备说明书,说明书必须注明结构、所用材料、性能、环保指标,但实际上有的厂家销售时根本不提供家具说明书,还有的家具说明书很不规范。此外,本市在全国率先颁布的地方性《家具产品标识标注规范》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是该规范属于行业推荐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在落实上也欠力度。例如该规范要求在产品标志标注内容中,强调产地明确是指产品的最终生产地或组装地,而在实际操作中,厂家标注产地还是比较随意。行业的道德感和责任心需要外界力量的监督和制约,让管理制度体现出更强的震慑力。
前一篇:本市调整营业税起征点
后一篇:加息后新国债全市热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