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国企改革即将实质性启动
标签:
四川长虹国企改革chiq智能电视赵勇股票 |
5月28日,四川长虹(600839)召开股东大会,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表示,长虹将加快推进以“理顺三个关系”(长虹与政府的关系、董事会与经营层的关系、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为主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对不符合公司战略、对发展造成拖累的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或者退出”。
赵勇表示,公众将看到今年换届的实质性变化,一些高管将退出经营层,经营层将真正承担起经营责任,将用市场化机制聘任经营层。
当日,四川长虹股价上涨4.26%。
长虹现状:艰难的前行者
目前的长虹,主要由多媒体产业(以长虹彩电为主)、白电产业(以长虹空调、美菱冰箱、华意压缩机为主)、IT产业(以佳华信息、国虹通讯为主),以及零部件产业、新能源产业、房地产、军工等几大产业板块组成,拥有四川长虹(600839)、美菱电器(000521)、华意压缩(000404)、长虹佳华(08016)四家上市公司。
2012年,长虹集团以803.12亿元营收位居四川百强企业第二位。
2013年,长虹集团1000亿营收目标“因为行业大盘不振”未能实现。
2013年,四川长虹实现营收588.75亿元,净利润5.12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4亿元。其中彩电业务实现营收196.65亿元,白电业务实现营收105.4亿元(净利润为2.7亿元),华意压缩实现营收67.1亿元(净利润约1.61亿元)。
四川长虹2013年报显示,其拥有39家并表子公司及100多家孙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电视、空调冰箱、IT产品、通讯产品、厨卫产品、电池、机顶盒等12项。在其众多产品门类中,IT、通讯、数码影音产品毛利率均在5%以下,数码影音产品毛利率甚至低至-3.33%。
“主业不突出,历史包袱重”,可能是长虹给大多数公众留下的印象。
2011年之前的美的一度也是产业包袱重的企业,其后企业果断实施变革,退出缺乏竞争力、没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只保留若干个主要产业板块,2013年后企业重回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向上势头明显。显然,长虹也必须做类似的减法,将那些拖累企业的业务板块彻底砍掉,不仅对长虹集团盈利形成支撑,且有利于企业增加营收。
客观讲,除华意压缩外,长虹目前无一个业务板块能进入行业前三,包括美菱电器(冰箱)在内,这是长虹大而不强的原因。这仅仅是公众看得见的,长虹还有大量公众闻所未闻的业务板块(用董事长赵勇的话说“我甚至叫不出这些公司的名字”),多年存在而一直无所作为,形成长虹集团发展的拖累因素。
总之,长虹给人留下的印象,好比一列拖着很多车厢的火车,艰难地爬行着。反观它的对手,大多已升级成为动车甚至高铁。
因此,长虹必须提速,提速必须改革。
三大根本性短板
过去多年,长虹一直存在三大根本性短板:体制,品牌和产品。
首先是企业体制的短板。这是由长虹国有企业的身份决定的。在所有中国家电企业中,长虹是企业体制对企业发展制约最为明显的一个,你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例子。据说在长虹,身为董事长的赵勇甚至没有权力解聘一个部门负责人,因为这个部门负责人是个“端铁饭碗”的公家人,属于“体制内”的人。
可以想象,让一列内燃机火车,和一群动车乃至一群高铁比拼速度结果是什么样子。
当然,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企业体制是不理性的,不少家电同行也是从国有体制走过来的,但是,它们完成了蜕变而长虹没有。
再就是品牌短板。2013年之前,你要问走在大街上的人对长虹什么印象,我估计他会说这个品牌比较土,“一个老彩电品牌”,除此之外,他也许说不出更多。市场调查结果的确如此,在许多消费者印象里,长虹“属于上一代人的记忆”,品牌老化严重,需要“鹰的重生”。
还有产品短板。一个企业的品牌老化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而是和产品形象息息相关。2000年—2013年这段时间,长虹产品竞争力较同行企业明显下降,鲜有爆款产品推出。依稀记得当年倪润峰曾感叹“为什么我们的技术人员就不能把电视做的好看一点”。
三大短板的长期存在,共同导致了长虹后来的局面,大家都看到了。
当然,三大短板并不等量齐观。企业机制是最大的短板,也是最难克服的短板。这个短板不克服,企业很难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早在2001年倪润峰“二度出山”之时,他就希望对长虹实施彻底的改革,当时已经定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改革思路。根据倪的构想,国有股减持及管理层MBO是长虹必走之路。遗憾的是,未能取得官方支持,倪最终未能改变长虹国有企业底色。
这次赵勇要解决的,正是这块最大的短板。
实际上,自2013年以来,长虹在品牌和产品上已经有较大改变。2013年10月推出CHiQ子品牌,定位于年轻、时尚、智能化。在产品上,2014年以来长虹连续推出基于家庭互联网战略的CHiQ电视、CHiQ智冰箱、CHiQ空调,成为家电行业推动智能化战略力度最大的企业。
现在看,长虹品牌和产品短板已有所弥补(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最后剩下的就是企业体制这块大短板。一旦这三块短板弥补整齐,我相信长虹企业将焕发巨大活力。
改变正在发生
2013年以来的长虹,堪称近十年最有作为的年代。
2013年10月15日,发布“家庭互联网”/“三坐标”战略,及“让想象发生”品牌主张。
2014年1月18日,发布基于“三网融合”的智能电视,全新子品牌CHiQ亦正式亮相。
2014年2月26日,发布基于“云图像自动识别”技术的CHiQ智能冰箱。
2014年3月31日,发布基于“环境自动感知”技术的CHiQ智能空调。
预计6月份,长虹将发布整体智能家居战略,CHiQ系列产品将以一个完整形象呈现。
与产品和品牌变化同步发生的,还有四川长虹(600839)股性及股价的变化,资本市场对长虹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信心有所增强。
消费者对长虹的印象通过产品而改变,尤其年轻消费群体,对CHiQ品牌下的产品兴趣明显比以往高了很多。
竞争对手对长虹的评价也在改变。曾几何时,长虹较少被同行提及,但是2013年下半年以来,同行对它的看法发生变化,认为长虹确实“动起来了”、“值得关注”。
等离子业务可取何从?
说长虹不可能回避其等离子业务。
2013年年报显示,当年四川长虹实现净利润5.12亿元,而虹欧公司(长虹等离子业务板块)净亏损3.47亿元。主要8家子公司、参股公司中,虹欧公司亏损最为严重。而此前的2012年,虹欧公司更是巨亏7.38亿元。
2013年,长虹期待的欧虹“现金流为正”并未出现。
回头看,2007年,长虹斥巨资启动虹欧公司PDP项目,规划总投资6.75亿美元。但是该项目生不逢时,2009年之后,全球等离子产业加速萎缩,LG、三星、索尼等相继退出该领域。2013年上半年,苦苦支撑了十多年的松下,终于宣布退出等离子领域,至此,全球等离子产业唯有长虹硕果仅存。
2013年,全球电视销量约为2.2亿台,其中液晶为2亿台,等离子不超过1000万台,市场继续呈萎缩态势,甚至有人预测,未来三年等离子将彻底退出市场,东山再起已无可能。
好在长虹终于意识到了这一趋势,并做出相应调整。2012年10月26日,四川长虹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终止向大股东长虹集团收购 “欧丽安PDP”股权议案,被外界解读为“等离子已不再是长虹战略重点”。目前,长虹的等离子业务基本上属于维持性经营。
赵勇称将对不符合公司战略、对发展造成拖累的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或者退出,我们有理由猜测:四川长虹很有可能退出等离子这一块。
投资者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长虹?
投资者需要一个完全按照现代企业机制运行的长虹。这实际上意味着长虹必须从两个方面改变:理顺三个关系+做减法。
所谓“理顺三个关系”,即理顺长虹与政府的关系,理顺董事会与经营层的关系,理顺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这三个关系理不顺,企业经营就是“戴着脚镣跳舞”,不管谁做老大,都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事实上,在我看来,国企改革是长虹“最后的机会”,如果这一局不能顺利通过,属于长虹的机会已经很少很少。
实际上,这是其他家电企业如TCL、海尔、格力已经解决或已部分解决的问题。
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家电企业分为三类:上市企业,私有企业,国有企业。虽然这种分类方法并不科学,比如私有企业也可以是上市企业,国有企业也可以是上市企业,但是人们仍然习惯于这样分类。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国有企业是“机制僵化,缺乏竞争力”的代名词。当年,倪润峰曾大倒苦水,“绵阳当地政府对企业关心太多,有些不该政府关心的也关心”。事实上,即使今天,身为董事长的赵勇也没有权力解雇哪怕一个不合格的部门负责人,这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家电行业,几乎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因此,长虹这轮改革的核心是放权——决策权与人事权。除事关企业生死的重大决策,官方将不再干预;集团副总级别以下任免,一律下放董事会;官方只给企业提出一个指导性经营目标,不对具体企业管理实施干预;国家只对企业一把手进行考核,不参与日常管理和决策。
再就是“做减法”。目前,长虹大大小小有近200个公司,数量可能比三星集团都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集团”公司。但是,这个集团公司的营收75%是有四川长虹、美菱电器、华意压缩和长虹佳华提供的,集团利润则超过140%来自上述4家上市公司。这实际上意味着,众多无价值公司的存在,吃掉了长虹不少利润,而对集团营收并无大的贡献。因此,长虹必须以勇士断臂的决心将那些长期拖累企业发展且无发展前景的产业和公司砍掉。
在这方面,长虹应该向美的学习。2011年之前的美的,一度业务种类繁多,甚至洗脚盆都有。急速膨胀的企业规模,带来费用急剧增加,而企业效率越来越低,主业竞争优势被弱化,人浮于事开始出现。2011年下半年,何享健果断启动企业战略调整,将不具有发展前景、对企业营收和利润贡献小、行业竞争力不足的产业全部砍掉,最终只保留9个终端消费品事业部,2个产业链核心部件事业部,1个国际运营平台,及全国网络布局物流公司共13个经营单位。至2013年9月18日美的集团整体上市,企业战略调整基本到位,转型效果开始显现。2013年,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09.7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净利72.99亿元,同比增长38%。2014年一季度,美的集团实现营收383.51亿元,同比增长2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5.39亿元,同比增长148.53%(较同口径备考业绩增长53.4%),基本每股收益1.51元。业绩堪称惊艳。
是的,长虹也在进步,尤其2013年以来进步明显。问题在于,当长虹加快步伐的时候,对手也没停下来,甚至跑得更快。市场竞争绝不是矫情的“只有我自己才是我的对手”,不比对手跑得快、跑得远,唯一的结果就是被狼吃掉。战胜别人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在投资者看来,一个理想的长虹,必须首先是一个摆脱体制羁绊的企业,然后才是一个在智能彩电、智能冰箱、智能空调、压缩机乃至大数据领域建立竞争优势的企业。
改变不可能一夜完成
长虹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彻底根除体制顽疾,决不能让企业输在体制的起跑线上。
当然,这样的话还要说给长虹集团的大股东四川省国资委。国企业改革势在必行,早改早主动,晚改则被动,不改就是等死。为长虹未来发展计议,为四川省大型工业制造企业计议,四川省政府一定要有珠海市政府和惠州市政府的胸怀。我们一般认为,政府的开明与放权,成就了格力与TCL。
当然,对于投资者来说,要充分认识到长虹改革的难度,尤其这样带有军工背景的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还更大,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长虹的改革已经有点晚了。好在迟到总比不到强。
我对长虹改革的周期预期是2—3年,到2017年,我们有望看到一个崭新的长虹出现在面前。
前不久,我留意到一则长虹招聘信息,称四川长虹开出70万元年薪面向全球招聘总经理助理兼智能技术总监,我认为这是改变的开始,折射出长虹改革已经实质性启动。
不管如何,长虹重启体制改革,给公众及资本市场信心重建有利。动起来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