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产业观察 |
我曾经专门撰文分析过大渠道(特指大型家电连锁渠道)“霸权”属性一面。我有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大渠道在中国确实有不健康、不规范的一面。即使今天,我仍然坚持这个结论。不需要经过严密的论证,从供应商对大渠道的抱怨,以及有关部门出台《零供交易管理办法》,就可以窥见一斑。
但是,这并不是我对大渠道的全部看法。
实际上,在我看到大渠道“霸权”一面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这种“霸权”合理性一面。我打一个不一定非常恰当的比喻:美国对全球事务指手画脚,很多国家觉得这是霸权行为,但是,无一人能奈何它,而且我们还不得不接受这种“美国方式”。我们必须承认,美国社会制度及价值观念,确有很多值得它国学习的地方。
霸权,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
政治上一向有“有弱国无外交”的说法,生意场上也从来不是甲方乙方完全平等。
大渠道代表了家电销售渠道发展方向,这实际上决定了大渠道的生命力是无限的。我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种渠道模式不是发展方向,无论它眼下多么辉煌,它总有一天会走向凋零,这和经营无关。
从全球看,家电连锁都是趋势。在美国,大渠道占家电销售90%以上,在日本,这个比例也有80%多,甚至俄罗斯这样发展中国家,大渠道也是家电销售的主体。
依照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都要走这个朴素的理论认知,大连锁或叫大渠道,当然也就是中国无可选择的选择。
实际上也是这样。2001年之前,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家电连锁为何物,但是今天,大连锁已经占据大城市70%的市场份额,发展如此神速,我们除了用“大连锁实在太厉害了”做解释,没有更好的解释方式。
实际上,用营销理论来解释,大渠道的强势并不难理解。
企业的产品,总要通过流通渠道销售出去,否则,生产的产品越多越麻烦,大渠道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出货口”角色。
但是,这个“出货口”和传统销售渠道非常不同。传统渠道由多个小经销商组成,这些小经销商呈分散状态,且单体实力有限,往往只在一个小区域内有影响力。这好比一座水库,有很多很多小的泄洪口,堵上一个两个对泄洪量影响不大。现代大渠道,就好比这座水库,只有那么三几个大泄洪口,虽然泄洪口少了很多,但是每一个泄洪口都顶得上成千上万个小泄洪口,堵上一个,企业的水库(库存)就可能要崩堤。
因此,在传统渠道时代,小经销商往往惟大供应商马首是瞻,根本不具备和供应商平等对话的权利。那个时候,我们听到家电厂家对经销商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当心我砍掉你!
这个时候,是供应商的“霸权时代”。
在供应商“霸权时代”,单个零售商对企业的整体贡献是非常小的,有你一个没你一个都无所谓。
但是,当大型家电连锁到来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国美(包括永乐)为例。2006年预计国美总营业收入在900亿元左右,占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十分之一。在大中城市,国美约占据市场总量的40%。这个比例,你还敢等闲视之吗?
实际上,大渠道的可怕,最主要在于它对销售终端的牢牢掌握。
做销售,其实就是做终端,就是看谁掌握的终端最多,谁的终端出货能力最强。
传统渠道和现代大渠道相比,不仅规模不等量,品牌号召力和店面竞争力同样不可同日而语。你在大卖场买电器和在小门面买电器的感觉完全不同,因为在大卖场,你选择的自由度会大很多,而传统电器铺,只有少数电器可供选择,顾客购物时的娱乐欲望,根本得不到释放。
传统渠道,经销商就是一个单纯的产品销售者,品牌意识很淡,因此,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卖场品牌,有也是供应商的,比如“康佳彩电专卖店”、“创维彩电专卖店”等等。
但是,大渠道不同,它以自己完全独立的品牌形象出现,比如国美、苏宁等。
品牌是什么?品牌就是市场影响力,就是消费者号召力。当我们不断看到“买电器到国美,花钱不后悔”这样广告语的时候,实际上我们逐步在脑子里建立了“国美=实惠”的观念。反过来,这样的观念,又促使我们选择到国美店里购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渠道的胜利其实是品牌的胜利。
因此,我们说,大渠道的霸权,其实并非无缘无故。
供应商被“欺凌”,和自己太弱有关
但是,当我们换个角度看博弈另一方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单个供应商和单个大连锁相比,实在有些无足轻重。
中国就那么三几个大连锁,却有几十个、上百个产品供应商。也就是说,是三几个大连锁对几百个供应商的游戏。大连锁拥有极大的对供应商选择的自由,而供应商对大连锁基本上没有任何可选择性。换言之,大连锁可以对供应商说“有你没你都一样”;而供应商却不敢对大连锁说“有你没你都一样”,因为,有和没有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是一个不等式。
也是一个不平等式。
这算是“大渠道时代”的天然属性吧。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思考停留在这个层面,显然是肤浅的。
实际上,在本来就不平等的前提下,中国家电供应商本身的诸多不足和问题,实际上是加剧这种不平等的催化剂。
到今天为止,中国家电供应商在全球家电产业格局中,仍然扮演着“加工组装者”角色,甚至和“制造商”角色都有一定的距离。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难以和外资品牌正面角逐”,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卖不上好价钱”,因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还很不足。
市场竞争,追根究底是产品竞争,消费者买的是你的产品,不是你的广告和承诺。因此,只有产品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虽然这些年“Made
近年来,许多人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原来一直跑在前面的中国大企业,纷纷放慢了发展的脚步,比如海尔、TCL等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国内市场时代”(我把中国企业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市场的时代,称为“国内市场时代”),这些企业呼风唤雨如鱼得水,到了“国际市场时代”(我把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得时代,称为“国际市场时代”)却变得举步惟艰?
我的思考是:习惯了“营销打天下”的中国企业,还无法融入“技术制胜”的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是看谁的产品更便宜,而是看谁的产品更好、更先进。
而核心技术、原创技术及知识产权的短缺,造成在“国际技术俱乐部”很难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2007年以来,中国彩电企业不断遭遇来自美国和欧盟知识产权专利费的麻烦,就是典型的例证。如果中国企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技术,就不会受别人“欺负”了。中国彩电企业可能会觉得自己挺委屈的,但是,想一想委屈的根源,你还委屈吗?
实际上,大渠道也正是看到并抓住了中国家电企业的这个巨大短板,所以,在中国家电企业缺少讨价还价权利的时候,毫不客气地施以“毒手”。常常以不容商量的姿态,对它们的产品实施降价处置。
我们想一想:假如你的产品足够强大,大渠道还敢如此轻慢你吗?当然不敢。国美、苏宁对海尔都比较尊重,它们之间的麻烦比较少,应该说和海尔相对比较强大有关。国美、苏宁和外资品牌之间的麻烦也比较少,因为外资品牌有值得尊重的一面。我们发现,那些和大渠道之间磕磕绊绊比较多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不强也不弱的“二流子”企业。
市场向来是强者对强者的游戏。当大型家电连锁手里掌握着诸多得天独厚资源的时候,我们的供应商基本上还是两手空空,根本没有让大渠道另眼相看的资本。这个时候,取得平等话语权就成为一厢情愿。
所以,当我们的供应商抱怨大连锁不尊重它们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为什么始终得不到尊重。抱怨是没有用的,有用的是反思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