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遗失的书
(2012-10-14 09:34:27)
标签:
包利民读书随笔杂谈 |
分类: 西窗漫笔 |
那些遗失的书
儿时家里藏书颇丰,经祖父和父亲两代,已经堆满了一个小小的屋子。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便常钻进那个小屋子,扎进书堆里,生吞活剥地读了好多本。后来家里失了场火,那些书被抢救出来的十不存一,大多付之一炬。那是第一次涌起伤心的感觉,虽然识字不多,却已经在好些书里寻到了自己的乐趣。可那样的日子,却再也没有了。
即使现在想起来,也对那些在大火中失去的书痛惜不已。可是更真切地难过,却是发生在上初中时。那时刚刚从一个亲戚家里得来两本书,一本是《千家诗》,一本是《名贤集》,更为可贵的,这两本都是绘图版,且古版装订。特别是书中所配的插图,极具古韵,单线条勾勒,意境无穷,与诗相应,真是相得益彰。至今仍记得其中的几幅,比如《名贤集》中有一条叫“黄金浮在世,白发故人稀”,所配之图为一老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怅然而望,身后茅檐院落,面前却垂柳拂衣,很有一种沧桑感慨。这两本书不知看了多少遍,也曾在日记本上临里面的插图。后来有一段时间忙于考学,等过后,却是不见了它们的踪迹。几乎翻遍家中每一个角落,依然是失望。
有很长一段日子都于怅然中度过,仿佛失去了最好的朋友。上大学时,常去旧书市里寻找,希望能买到当初的那种版本,却是一无所获。就在这几年,我还曾在网上仔细寻找,依然是无迹可寻。去年回到老家,找到了中学时的日记本,发现了当年临下来的那些插图,一瞬间时光重叠,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觉。也许那两本书永远也寻不回来了,它们就像我青春岁月中两只白鸽,永远飞翔在记忆的天空里。
有一些书的失去却是很无奈的,比如说借书给别人。那时我也颇有藏书,而且别人来借阅都是欣然应允。从这方面丢失的书也有许多,不过一般都没有太大的心情波动,而有几本,却是让我不胜伤怀。特别是那一本《百年孤独》,那是一个特殊的朋友从远方给我寄来,那是一个残疾的老人,自从我在刊物上发了一篇文章,他便联系上了我,从此通信不断。其实我看外国文学很是吃力,可是这本《百年孤独》却看得津津有味,且是第一次接触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很是耳目一新。后来此书被同学借去,时间久了竟是忘记讨要。直到毕业后回到家,才发现少了这本最珍贵的书。书的扉页上,老者题了字,嘉勉之情溢于纸上。后来联系那个同学,那同学很抱歉地告诉我,回去后也没有发现那本书。后来虽然重又买了本《百年孤独》,却是看不出原来的感觉。而一年之后,那个老者便谢世了,从此,他在我的生命里,除了关于一本书的回忆,再无痕迹。
而有一本《小窗幽记》,却是在课堂上失去的。依然是大学时,我在旧书摊上淘到这本《小窗幽记》,清末石刻本,古朴生香,爱不释手。被书中字字珠玑的句子吸引,便在课堂上也看。结果被老师当堂没收,也没勇气去讨要。直到毕业,仍是我最大的遗憾。可毕业后不久,收到远方的一个小包裹,打开,竟是那本《小窗幽记》,老师还附了封信。当时感动至极,不只重新得回的惊喜,更是老师的做法。失而复得,却给此书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值得永远珍藏。
现在想来,对于那些遗失的书,并没有了太多的伤感,毕竟它们曾伴我一段岁月,丰盈过我的生命,如此,便是无憾。
发表于《太原日报》2012年8月31日11版“读书·漫画”
发表于《锦州晚报》2012年9月20日C6版“百味书吧”
发表于《首都建设报》2013年1月23日8版“文学副刊”
发表于《洛阳商报》2013年2月27日14版“河洛·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