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永泰寺(699)

标签:
永泰寺文化 |
分类: 北京佛寺(道场) |
永泰寺遗址位于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北侧永泰胡同西端九号院。永泰寺在明清之际隶属宛平县日中坊,创建于元代,当时寺名无考。后因年久失修,加之元末的战乱破坏,至明初寺院已残破不堪。正统八年(1443),朝廷重臣修武伯、沈清等人,出资于原寺旧址重建,工程十分浩大,直至天顺元年(1457)才最后完成,历时达十四年之久。寺院落成之际,沈清等人请寺额于朝,英宗朱祁镇赐额曰永泰,此乃寺院名称之始,至今五百多年,始终未改,这在北京的寺院中还是不多见的。
据史料记载,永泰寺的殿堂格局,是严格按照唐宋以后的“伽蓝七堂”的规制建造的,布局严紧,宏极一时。寺中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左右分别为伽蓝殿和祖师殿,前为天王殿,再前为山门,两侧还有钟鼓楼,后有讲法堂,两旁配以禅室香厨。
此外,各殿之间还修有廊庑,使之联络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整体。大殿前有石碑两通,一为明成化八年(1472)沙门圆显撰写的《修建永泰寺》碑,较为详细的记述了永泰寺的创建及正统年间重建的情况;另一通为兵部侍郎谢九仪撰写的《重修永泰寺》碑,但年号已残落不可认,故不知何时所立。碑文称永泰寺年久而荒废。太监李朗出己资重建。据推断,此次重建当在成化之后。
永泰寺现为居民大杂院,旧有的建筑、碑刻及佛像等多已不存,院落中搭满了居民自盖的小房。院内尚存一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覆之以灰色筒瓦,脊已无存,十分破旧,改成居民住房。院中尚存几株高大的古树(寻访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