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冷饭系列:上元节与耗磨日(595)
(2011-02-15 16:40:14)
标签:
上元节耗磨日文化 |
分类: 诗史杂说 |
上元节与耗磨日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与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合称“三元节”,上元节即元宵节,这晚升起的是新年第一轮满月,比其它望日更加受到重视。
元宵节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最有特色的是张灯结彩的习俗。灯火通明,鼓乐喧天,极尽奢华。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卷三记载:“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披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这里说打扮一个妓女(艺人)就花费300贯,1000人就是30万贯!实在是太奢侈了!要知道娄阿鼠为了十五贯就害了好几条人命啊!另外,《明皇杂录》也记有唐玄宗时元宵节的热闹情景。
唐代实行宵禁,入夜城门上锁,惟上元前后三日开禁,彻夜通行。天宝三载(744年)规定:“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唐会要》卷四九《燃灯》)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一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的序里说:“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驰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也说到上元夜“燃灯”并且“开禁”的事。
《全唐诗》只有一处提到“元宵”这个词,即韩偓的《元夜即席》:“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把元宵最为节名大概始于唐代,元宵节吃“面茧”,后来把这种类似汤圆的圆形有馅煮食的点心称为元宵,并作为元宵节的特色食品。
另外,元宵节还有祈蚕和卜紫姑(厕神)的风俗。月亮是阴性的,蚕神和厕神都是女神,一年初望之夜迎紫姑、卜蚕桑是很有意义的。唐代熊孺登的《正月十五夜》写道:“深夜行歌声绝后,紫姑神下月苍苍。”李商隐的《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写道:“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都提到上元夜与紫姑的关系。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十六是什么节?
元宵节次日,即正月十六日,除了作为“灯节”的延续之外,唐人还把这一天称为“耗磨日”、“耗磨辰”或“耗日”,忌磨茶、磨麦和一切事务,官私不开仓库,皆停业饮酒。
张说有《耗磨日饮二首》:“耗磨传兹日,纵横道未宜。但令不忌醉,翻是乐无为。”“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另外还有一首:“春来半月度,俗忌一朝闲。不酌他乡酒,惟堪对楚山。”(这首同前面的第二首一说为赵冬曦诗,题为《和张燕公耗磨日饮》)抛开世俗的一切杂务,尽情享受生活,真难得这一份悠闲心境!
据清人褚人获的《坚瓠续集》卷二记载,金、元时的国俗把正月十六称为“放偷”,契丹语称为“鶻里叵”,就是偷东西的时候。据说在这一天,不管谁在哪里遇到小偷,一律笑而谴之,说说也就罢了。更有甚者,据说如果家中的妻女车马宝货为人所窃,即使抓到偷盗之人,也不加罪。这想来游戏成分居多,未必真偷。其实,北朝的拓跋鲜卑族就有“相偷之戏”,不过是在正月十五日的夜里。后来,女真族在十六日夜里“放偷”,契丹族在十三、十四、十五三天“放偷”,互相随便偷窃,以示狂欢。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西方的“愚人节”,人们在那天彼此“欺骗”,也是为了娱乐,但是有的人把玩笑开大了,不仅没有带来轻松和喜悦,反而惹了麻烦。看来即使“放偷”,即使醉饮,还是不能无所顾忌的。
元宵节一过,也算是过了年。耗磨日是年节最后的狂欢,虽然诗中说这天可以无所事事,尽情饮酒,一醉方休,但是政府并没有在这一天明确给假。(唐代规定,上元节给假一天)
2010-12-29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