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郎妇坐化金沙滩》的佛学思想(压缩版)(502)

(2010-07-11 12:57:12)
标签:

马郎妇

渔篮观音

文化

分类: 学佛点滴

浅谈《马郎妇坐化金沙滩》的佛学思想

 

《马郎妇坐化金沙滩》是苦水先生(顾随羡季)现存的六部杂剧创作之一。该剧分为四折加一楔子(在第二折和第三折之间),正旦扮马郎妇主唱到底,是元杂剧的标准格式。《马郎妇坐化金沙滩》是杂剧的“正名”,“题目”是《柏林寺施舍肉身债》。该剧梗概是:延州人不识大法,堕落迷网,观世音菩萨化身马郎妇,誓愿以肉身作为布施,度化众生。美貌的马郎妇受到当地柏林寺长老的排斥,在村中又受到当地民众的鄙视,被大家认为是淫妇,遭到驱赶,于是马郎妇宣称将要离开此地,在金沙滩头当众“坐化”。

一、“马郎妇”的背景

据作者193612月写的《跋》,“余谱此剧,依《青泥莲花记》也。”《青泥莲花记》是明代梅禹金辑纂的一部奇书,“专以娼论”,把青楼妓女视为“莲花”。其中有“锁骨观音”和“马郎妇”两节,苦水先生在《跋》中概述如下:“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人瘞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问之,僧曰,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如锁状。又记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淫,人死葬后掘开,乃锁子骨云云。”其中提到的“延州”在今陕西省延安东北一带,金沙滩为当地地名。

“延州妇人”与“马郎妇”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

最早记载这一故事的是唐文宗太和年间的李复言(约公元831年前后在世),在其《续玄怪录》(又收于《太平广记》卷一百一)中记有“延州妇人”条(卷五),记录了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住在陕西东部延州的一位女子。最初记载的有关“延州妇人”的事迹与之后出现的“马郎妇”事迹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她们后来都被作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最根本的不同是:延州女子纵欲,马郎妇守贞。而“手提渔篮”也是在“延州妇人”之后出现的形象,这个女子被称为“渔篮观音”是因为她初到金沙滩时,装扮宛如一位卖鱼的妇人,手中提着渔篮,于是之后出现的“马郎妇”在故事中即成为“渔篮观音”。当马郎妇(渔篮观音)的故事留存下来时,之前的“延州妇人”的故事就渐渐消失了。

无论是“延州妇人”还是“马郎妇”,基本情节都是“观音化倡”,以“性”作为方便法门,传法度人,惩恶劝善。但是在中土传统文化中,那个如妓女般的菩萨是不可能被众人所接受的,于是在渔篮观音信仰传播过程中,故事中的女子经历了从“纵淫”到“守贞”的转变。这两种形象都归属于汉日佛教艺术的“三十三观音”之中,渔篮观音列于第十,马郎妇则列于第二十八,而化生故事基本相同。

二、以色设缘

依照大乘佛教的观点,为了度化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在《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这样一段偈语:“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所谓“如吞钩之鱼,出水不远”。佛法不度无缘之人,菩萨的教化,往往讲究因缘,他们为弘扬佛法,常常需要徇俗设缘,有的甚而以色设缘,以“性”作为方便法门,引导众生依归正信。

如何通过“性”这个法门设缘?在马郎妇系列故事中提到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所谓“顺缘”,以慈悲之心,顺遂世俗之欲望,“以欲止欲”。比如马郎妇与任何有求于她的男子发生性关系,然而,只要与她发生性关系的人,据说从此都不再有性欲。

较早的记载出于北宋叶廷珪的《海录碎事》。该书卷十三上《马郎妇》条云:

 释氏书:昔有贤女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人淫。凡与交者,永绝其淫。死葬,后一梵僧来,云:“求我侣。”掘开,乃锁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云而去。

另外一种是从最初的“顺缘”、狎游,改变成了先是顺从大众的爱欲之心,然后诱导世俗之人诵读佛经,起念信佛。在“诵经发心”这个系列中,女主人公以美色进行诱惑,但是最终并不真正顺从世人的欲望,而是坚守童贞。

苦水先生在《跋》中还提到,《佛祖通载》(即《佛祖历代通载》,是元代释念常所撰的编年体佛教史料)中也记载了马郎妇的故事,与梅禹金记录的有所不同。“但以色为饵,诱人诵经信法,而未尝有淫行。”故事梗概如下:唐代佛教盛行,笃信者甚众,但在陕西东部一带居住的人性喜打猎,对佛教缺乏兴趣。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或元和十二年(817)时,有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来到此地,宣称谁能在一个晚上熟记《法华经》中的《普门品》,她便委身下嫁。第二天早上,有二十个人通过测试,女子说不能一身嫁给这么多人。于是,她要他们熟记《金刚经》,第三天,十个人通过考试。她再要求这些人在三天之内背诵整部《法华经》,这次只有马郎通过测试。美貌女子答应嫁给马郎,马郎筹备婚礼,并迎娶了女子。但是,就在圆房之前,女子突然死去,而且尸体很快就腐坏了,马郎必须立即将她下葬。几天之后,一位身着紫袍的老和尚来到此地,要求马郎带他去看女子的坟墓。当和尚打开坟墓,并用他的手杖碰触尸体,只见尸体的血肉早已腐烂,只剩下由一条金链子串起来的骨头。和尚告诉围观的群众,这女子是圣人示现,她来此是为了要解救他们脱离恶业。和尚用水将尸骨洗净后,系在杖上腾空而去。此后,这里的许多居民都开始信奉佛教。

苦水先生所作的《马郎妇坐化金沙滩》一剧没有依据上述这两种说法,该剧既没有让马郎妇通过性行为使那些男人们“永绝其淫”,也没有以此为饵“诱人诵经信法”,而是在“施舍肉身债”之后当众“坐化”。

三、舍身度人

苦水先生的这部杂剧改编自梅禹金的《青泥莲花记》,但是与《青泥莲花记》记载的故事也有不同。正旦扮演的马郎妇一上场就开门见山道出:“为这延州人民不识大法,堕落迷网,俺誓愿舍此肉身,渡登觉岸。”点明菩萨救度众生的主题。苦水先生把“坐化”一折作为整部剧的高潮,是最为精彩的一折,而这恰是《青泥莲花记》中所没有的情节。“坐化”也是依据佛经而来,大菩萨来世间示现说法之后往往不会久留,很快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弃世而去,在这个过程中警醒世人。“转眼西天白日曛,可怜这咫尺光阴百岁人。”

苦水先生还有另一部名为《垂老禅僧再出家》的杂剧,写一位老禅师为了从物质生活乃至精神上救助一位丧夫的女子,与她结婚并生儿育女,到那女子去世之后再度出家,如“透网金鳞”,舍得肉身证得法身。马郎妇所采取的布施手段也是令常人难以接受的,但是其“真如本性”却清澈无染:“俺本是白莲过雨自盈盈,相伴中天古月明,红尘任教餐落英,则俺这真性,圆明清过他玉壶冰。”

佛家最讲“慈悲”,其“六度”第一即是“布施”,有以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分别,也有以内布施与外布施分别。总之,把财物、知识技能施舍给别人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要把自己整个肉身都布施出去则非常人所能为。在该剧第四折的《幺篇》中马郎妇唱到:“俺常准备着肉饲虎,肠喂鹰,走长街吆喝着卖魂灵,您当俺不是爷娘血肉生。”菩萨视肉身为“道器”,为“假有”,但是饲虎喂鹰确实需要极大的牺牲精神,作者把这种“卖魂灵”的方式同样看做是舍身布施。这不是一时悬崖撒手,而是一种相对持久的奉献过程,奉献者在行为上可能舍弃常规的方式,以染达净,真性常如。

在民间信仰中,观世音菩萨一直被作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代表。该剧的主角即是观音菩萨化身的马郎妇。在佛经的记载中,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能够观照自心,了达自在,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其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是为了到人间普度众生,因此也称“慈航大士”。“云幻波生但微哂,万人海藏身市隐。你道俺恋红尘,那知俺净土西方坐不得莲台稳。”“到今朝待回避了晓风残月影,好插向羊脂玉净瓶。”

在所有观音菩萨的应生戏当中,《马郎妇坐化金沙滩》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而且可以认为在有关“马郎妇”的剧曲当中,这是现存最好的一部。这部杂剧情节紧凑有致,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唱词典雅,内蕴丰富,苦水先生的禅学思想在他这部杂剧中也得以充分体现。

2010-7-6(凌晨)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