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滋养心灵(490)
(2010-02-09 09:48:15)
标签:
诗词减压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应朋友之约,以“减压”为题写的一篇小文章。
诗词滋养心灵
女人总是不知不觉地让世界走向自己,而压力也往往来自她们的内心。
我是一个才貌平平的女子,日子过得简单平静,没有经过什么大风大浪,也从来不渴望建功立业。就在这如水的日子里,守着一颗平常心,过着平常的生活,也会行云流水般自在,也会在疲惫不堪中苦苦挣扎。
我的生活很简单,但却无法与世隔绝。做公务员那些年苦于每天坐班,读书这几年基本上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有时候压力来自喧嚣,有时候压力来自寂寞,更多时候是来自强烈的自卑——总觉得自己是读书读得最笨的一个,什么都记不住,什么都理解不了,什么理论都说不清楚。我是个很慵懒又很枯燥的小女人,懒得做饭,懒得运动,没有一切娱乐方面的爱好,甚至家里连电视都没有。压力是没有形状的,不能像搬砖一样从眼前搬走,也不能用水把它溶化掉。很多压力是没有任何缘由和条理的,来时铺天盖地,劈头盖脸地压下来。感到累,感到烦,感到窒息。
喜欢学习,却总是学不好,压力时常成为一种内心的痛。
因为几乎没有任何爱好,惟一感兴趣的事恐怕就是学习了。休闲性质的学习很享受,但是“科考”性质的学习还是很有压力的。也许这压力是“自找”的,但是如果卸掉这压力,整个人就“空”了,压力与生命同在。头顶的既是黑黢黢的压力也是湛蓝蓝的天空。宁愿背起这沉重的包袱,一步一步艰辛地跋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小心地攀爬。没有终点,只有行程。耕耘的汗水也许就是收获的喜悦。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过程中,心里是会时常有一种难释的压力。个中滋味欲说还休。冷暖年来只自知。
我从6岁迈进小学的校门,学习一直比较吃力,很用功,但是脑子笨。初中上了很一般的学校,中考的压力更大。高中考上一所还算可以的学校,三年之中只有迎战高考一件事。即使拼死拼活拼掉了大半条性命,还是没有考上大学。18岁上了中专学校,20岁正式参加工作。单位虽然对于学历没有什么要求,但是自己却一门心思地:我要读书!
那时候的自学考试是很难的,也没什么辅导可以依赖。一门一门地自学,考试,不通过得等第二年重考,我从1992年一直考到1997年,考下来好几十门,考了三个大专两个本科。虽然自以为对学习很有兴趣,但考试的压力还是压得我喘不上气来。考第二个本科的同时,在职读了研究生课程。1997年开始为考博做准备,2002年没考上,2004年才终于考上。七年磨一剑!工作很累,边工作边学习更累。读博三年,做博士后两年,毅然辞去了国家公务员的工作。在“多读了这三五年”之后,找工作变得难于上青天。压力!压力!生存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从博士后的第二年开始就一直忙于找工作,忙乎了一年多,至今没有结果,身心疲惫之极。
在这个过程中,不离不弃的只有诗词,中国传统的格律诗词。诗词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成了支撑我的一种力量。
我从学说话起就在家长的指导下背诗,虽然至今记不得几首,但是却培养了对于诗词的深厚的感情。到了中考之后的那个暑假,开始尝试着写诗填词,是看书自学的。格律毕竟很容易学会,但是写出诗的味道却很难。也不是经常写,但是一直没有放下。有时候一年写上百首,有时候一年写不出一首。就这样,22年过去了。
这些年,要缓解这些固有的与突如其来的压力,我唯有让诗词贴近心灵。读诗,写诗,也偶尔给别人讲诗,写些诗词赏析的文字,做一些与诗词有关的事情。诗词几乎每天陪伴着我,很随意地,挂在心上。
有时候外出会带上一个随身听,用耳机听别人朗诵的诗词。
有时候在家里在车上随手翻阅一些诗词的书。
有时候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读那些诗词的作品或者解读的文字。
有时候自己在家里大声地读诵诗词,也会在读诗时莫名地伤感,甚至流泪,但是内心里却感到一种释然。
有时候就那样静静地体味着诗词的意境,无论远望婵娟,还是临窗听雨。不觉中总有某一句或者几句诗词在脑海里萦回不去。
用耳朵聆听,用眼睛阅读,用唇齿吟诵,用心灵品味。
诗词不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而是与我生命的全部相溶,在我的血液中流动。
一个人无论吃了多少年咸盐,过了多少座大桥小桥;无论在家里,在路上;无论心情灿烂如阳光,还是正栉风沐雨;无论是持久的沉浸,还是偶然的触碰。读诗,也许读不出黄金屋,读不出颜如玉,但是,不知不觉就愉悦,就释然。还是平平常常的日子,我们不过就想活得充实而洒脱,热烈而安祥;还是纷纷扰扰的人事,我们不过就想变得简单而明净,亲切而舒朗。与现实的生活不离不弃,却自有一方属于自己的时空,自有一番空灵无碍的境界。
诗词给了我栖居和行走的方式,让我活得安详。静下来,就听见了自然的声音,就闻到了心花绽放的气息。
与诗词相伴,是心灵的品味,也是心灵的慰藉。
2009-9-2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