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郎妇坐化金沙滩》中的佛学思想(488)
(2010-01-10 22:10:53)
标签:
顾随剧曲马郎妇观音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浅谈《马郎妇坐化金沙滩》中的佛学思想
尽心
《马郎妇坐化金沙滩》是苦 水先生(顾随羡季)的杂剧创作之一。苦水先生现存剧曲六部:《垂老禅僧再出家》、《祝英台身化蝶》、《马郎妇坐化金沙滩》、《飞将军百战不封侯》、《馋秀才》、《陟山观海游春记》。前四种收入1936年刊行的《苦水作剧》,第五种发表于1941年,第六种作为单行本于1945年刊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顾随文集》收录了其中的第一、二、四、六这四种,1992年台湾桂冠图书公司的《苦水作剧》一书收录了全部六种剧曲。本文所引曲词及跋文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的《顾随全集》之《创作卷》所收录的《马郎妇坐化金沙滩》(P223—P236)。
该剧分为四折加一楔子(在第二折和第三折之间),正旦扮马郎妇主唱到底,是元杂剧的标准格式。《马郎妇坐化金沙滩》是杂剧的“正名”,“题目”是《柏林寺施舍肉身债》。
一、“马郎妇”的背景
据作者1936年12月写的《跋》,“余谱此剧,依《青泥莲花记》也。”《青泥莲花记》是明代梅禹金辑纂的一部奇书,“专以娼论”,把青楼妓女视为“莲花”。其中有“锁骨观音”和“马郎妇”两节,苦水先生在《跋》中概述如下:“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人瘞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问之,僧曰,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如锁状。又记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淫,人死葬后掘开,乃锁子骨云云。”其中提到的“延州”在今陕西省延安东北一带,金沙滩为当地地名。
“延州妇人”与“马郎妇”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
最早记载这一故事的是唐文宗太和年间的李复言(约公元831年前后在世),在其《续玄怪录》(又收于《太平广记》卷一百一)中记有“延州妇人”条(卷五),记录了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住在陕西东部延州的一位女子。其实最初记载的有关“延州妇人”的事迹与之后出现的“马郎妇”事迹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她们后来都被作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最根本的不同是:延州女子纵欲,马郎妇守贞。而“手提渔篮”也是在“延州妇人”之后出现的形象,这个女子被称为“渔篮观音”是因为她初到金沙滩时,装扮宛如一位卖鱼的妇人,手中提着渔篮,于是之后出现的“马郎妇”在故事中即成为“渔篮观音”。当马郎妇(渔篮观音)的故事留存下来时,之前的“延州妇人”的故事就渐渐消失了。
为什么观音菩萨要手提渔篮呢?有人说鱼是富足、多产的象征,有性崇拜的意思;有人说渔人是要通过引诱而达到制伏的目的,与故事中菩萨度人的手段类似;还有人说“渔篮”即“盂兰盆”。渔篮观音手中的渔篮,一般被认为是菩萨以“性”作为方便法门的标志,后来民间信仰则赋予它新的功能,使它成为降魔伏妖的法器(《西游记》小说中有类似情节)。
无论是“延州妇人”还是“马郎妇”,基本情节都是“观音化倡”,以“性”作为方便法门,传法度人,惩恶劝善。但是在中土传统文化中,那个如妓女般的菩萨是不可能被众人所接受的,于是在渔篮观音信仰传播过程中,故事中的女子经历了从“纵淫”到“守贞”(下文解说)的转变。
这两种形象都归属于汉日佛教艺术的“三十三观音”之中,渔篮观音列于第十,而马郎妇则列于第二十八。
苦水先生取用“马郎妇”的形象,却没有依据符合传统礼教的“守贞”一说。
二、以色设缘
依照大乘佛教的观点,为了度化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如佛经所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如吞钩之鱼,出水不远”。佛不度无缘之人,菩萨的教化,往往讲究因缘,他们为弘扬佛法,常常需要徇俗设缘,有的甚而以色设缘,以“性”作为方便法门,引导众生依归正信。“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
如何通过“性”这个法门设缘?在马郎妇系列故事中提到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所谓“顺缘”,以慈悲之心,顺遂世俗之欲望,“以欲止欲”。比如马郎妇与任何有求于她的男子发生性关系,然而,只要与她发生性关系的人,据说从此都不再有性欲。
较早的记载出于北宋叶廷珪的《海录碎事》。该书卷十三上《马郎妇》条云:
释氏书:昔有贤女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人淫。凡与交者,永绝其淫。死葬,后一梵僧来,云:“求我侣。”掘开,乃锁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云而去。
另外一种是从最初的“顺缘”、狎游,改变成了先是顺从大众的爱欲之心,然后诱导世俗之人诵读佛经,起念信佛。在“诵经发心”这个系列中,女主人公以美色进行诱惑,但是最终并不真正顺从世人的欲望,而是坚守童贞。
苦水先生在《跋》中还提到,《佛祖通载》(即《佛祖历代通载》,是元代释念常所撰的编年体佛教史料)中也记载了马郎妇的故事,与梅禹金记录的有所不同。“但以色为饵,诱人诵经信法,而未尝有淫行。”
这个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唐代佛教盛行,笃信者甚众,但在陕西东部一带居住的人性喜打猎,对佛教缺乏兴趣。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或元和十二年(817)时,有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来到此地,宣称谁能在一个晚上熟记《法华经》中的《普门品》,她便委身下嫁。第二天早上,有二十个人通过测试,女子说不能一身嫁给这么多人。于是,她要他们熟记《金刚经》,第三天,十个人通过考试。她再要求这些人在三天之内背诵整部《法华经》,这次只有马郎通过测试。美貌女子答应嫁给马郎,马郎于是开始准备婚礼,并迎娶了女子。但是,就在圆房之前,女子突然死去,而且尸体很快就腐坏了,马郎必须立即将她下葬。几天之后,一位身着紫袍的老和尚来到此地,要求马郎带他去看女子的坟墓。当和尚打开坟墓,并用他的手杖碰触尸体,只见尸体的血肉早已腐烂,只剩下由一条金链子串起来的骨头。和尚告诉围观的群众,这女子是圣人示现,她来此是为了要解救他们脱离恶业。和尚用水将尸骨洗净后,系在杖上腾空而去。此后,这里的许多居民都开始信奉佛教。就像舍利子一样,金锁链串起来的骨头是圣人明显的标记,所以人们把她称为“锁骨菩萨”。
苦水先生所作的《马郎妇坐化金沙滩》一剧没有依据上述这两种说法,该剧既没有让马郎妇通过性行为使那些男人们“永绝其淫”,也没有以此为饵“诱人诵经信法”。但是,剧中的马郎妇毕竟用的也是“以色设缘”、“顺缘”的手段,因为马郎妇具备了足以诱惑众人的美貌,她的出现才会特别引人瞩目,无论是在市井,在禅寺,还是在金沙滩,她让众人眼睁睁看到菩萨的示现。马郎妇以其美貌引人关注,也正因为如此引人关注,其影响才更加广大,对凡夫的触动也更加深刻。
三、舍身度人
苦水先生的这部杂剧改编自梅禹金的《青泥莲花记》,但是与《青泥莲花记》记载的故事也有不同。正旦扮演的马郎妇一上场就开门见山道出主旨:“为这延州人民不识大法,堕落迷网,俺誓愿舍此肉身,渡登觉岸。”该剧的梗概是:延州人不识大法,堕落迷网,有美妇(马郎妇),也就是南海观音,誓愿以肉身作为布施,度化众生。美貌的马郎妇受到当地柏林寺长老的排斥,在村中又受到当地民众的鄙视,被认为是淫妇,大家一致要赶走她,于是马郎妇只得宣称将要离开此地,而所谓的离去也就是在金沙滩头坐化。
苦水先生把“坐化”一折作为整部剧的高潮,是最为精彩的一折,而这恰是《青泥莲花记》中所没有的情节。“坐化”也是依据佛经而来,大菩萨来世间示现说法之后往往不会久留,很快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弃世而去。
佛家最讲“慈悲”,其“六度”第一即是“布施”,有以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分别,也有以内布施与外布施分别。总之,把财物、知识技能施舍给别人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涉及自己的修为则有一定难度,而要把自己整个肉身都布施出去,则是最最难以做到的。这就好比以身饲虎。在该剧的第四折的《幺篇》中马郎妇唱到:“俺常准备着肉饲虎,肠喂鹰,走长街吆喝着卖魂灵,您当俺不是爷娘血肉生。”
在大乘佛教中,特别强调“度人”,发菩提心。即使是毫无目的的舍身布施,其救度行为也不仅是为了受施者肉体的安乐,更是要引渡其内心有所皈依并且到达彼岸,或者说是在这个“度”的过程中唤醒其自身固有的佛性。慈悲的最高层次是“无所缘慈”,把自己布施出去,没有自身,没有对象,也没有理由。
该剧第一支《黄钟醉花阴》有这样四句唱词:“云幻波生但微哂,万人海藏身市隐。你道俺恋红尘,那知俺净土西方坐不得莲台稳。”南海观音菩萨之所以要下凡化身马郎妇救度众生,绝非对这滚滚红尘有什么贪恋,而是强烈的度人愿望,即使自身成佛,可以在西方极乐世界无忧无虑,但是心里却不踏实。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而佛家认为“一即一切”,不仅地藏菩萨如此,任何一位菩萨都是如此。在民间信仰中,观世音菩萨更是被作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代表。该剧的主角即是观音菩萨化身的马郎妇。在佛经的记载中,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能够观照自心,了达自在,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其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是为了到人间普度众生,因此也称“慈航大士”。
四、苦水先生的佛缘
通过这两部剧曲,我们可以看出,在苦水先生眼中,舍身不仅是一个瞬间行为,比如“肉饲虎,肠喂鹰”,而且也是一种相对持久的奉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奉献者在行为上可能舍弃常规的方式,以染而达净。比如在《垂老禅僧再出家》一剧中,老禅师为了从物质生活乃至精神上救助一位丧夫的女子,与她结婚并生儿育女,到那女子去世之后再度出家,对尘世的一切了无牵挂。马郎妇所采取的布施手段也是令常人难以接受的,但是其“真如本性”却是清澈无染的。如第四折马郎妇所唱:“俺本是白莲过雨自盈盈,相伴中天古月明,红尘任教餐落英,则俺这真性,圆明清过他玉壶冰。”
苦水先生曾在《禅与诗》一文(原为1943年11月6日下午应辅仁大学国文系同学之邀所作的演讲的记录整理稿,曾在杂志发表)中谈到自己与“禅”的因缘,其关键是在其父去世的打击之下,当时作者已经30多岁,“当此身心衰弱之时,才感到历来所学,并不能帮助自己渡此无可奈何之关头。至此方思学禅,原意是即或不能在此中辟一大道,亦可稍睹光明也。”苦水先生多年修习禅宗,颇有感悟。其作品与文论中亦体现出佛家的慈悲与智慧。
叶嘉莹先生常常引用苦水先生所说的:“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禅是生命的自在,禅无时无处不在,在禅意中生活,在生活中体现禅的境界。
在所有观音菩萨的应生戏当中,《马郎妇坐化金沙滩》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而且可以认为在有关“马郎妇”的剧曲当中,这是现存最好的一部。这部杂剧情节紧凑有致,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唱词典雅,内蕴丰富,苦水先生的禅学思想在他这部杂剧中也得以充分体现。
2009-12-3初稿
2009-12-20修改
2010-1-10稍改
2010-4-22再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