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不尽的《霓裳羽衣曲》(432)

(2008-07-05 09:48:23)
标签:

霓裳羽衣

文化

分类: 诗史杂说

说不尽的《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的燕乐大曲,是唐代宫廷乐舞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音乐作品。所谓“大曲”,往往是歌、乐、舞三位一体,是歌唱、器乐、舞蹈连缀融合的综合艺术,“霓裳羽衣”其实应该称为系列,包括霓裳羽衣歌、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大曲不仅是唐代燕乐的顶峰,而且是整个燕乐系统在形式结构上的最高发展。《霓裳羽衣曲》的歌词和曲调到了宋代已经失传,只有其中部分乐段演变为词调。以下仅就几个方面结合唐诗简略地说一说。

先说《霓裳羽衣曲》的来源。有的认为是由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改名而成,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一诗写道:“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诗的自注是:“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新唐书·礼乐十二》也有相关记载。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二·婆罗门》的记载更为详细:“《乐苑》曰:《婆罗门》,商调曲,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进。《唐会要》曰:天宝十三载,改《婆罗门》为《霓裳羽衣》。”也有的认为这是唐玄宗个人创作的。刘禹锡的《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一诗写道:“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说的是玄宗远眺女儿山触发灵感,回来创作了《霓裳羽衣曲》。除了这种望仙山的说法,更为普遍的说法是:道士叶法善曾经引领唐玄宗到月宫去,聆听了天乐,玄宗通晓音律,默记其音为《霓裳羽衣曲》。这些说法颇为荒唐。也有折衷的说法认为《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与杨敬述合作而成,说唐玄宗把仙曲记住一半,恰巧西凉进献《婆罗门》曲,于是把二者合一而成。另外,还有玄宗对此曲进行润色的说法,都没有根据。《霓裳羽衣曲》应是开元时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的《婆罗门》曲更名而来,而“霓裳羽衣”这旖旎动人的曲名则很可能是玄宗赋予的。

再说说该曲常用的乐器。作为法曲的《霓裳羽衣曲》应该以传统的丝竹乐器为主,但是它既然来自少数民族的进献,胡乐的乐器也应用较多。唐诗中提到的具体乐器有磬、箫、筝、笛、箜篌、觱粟、笙、琵琶、琴等,既可以多乐器合奏,又可以单一乐器独奏。涉及乐器最多的是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一诗,有:“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提到的乐器有:罄、箫、筝、笛、箜篌、觱粟、笙。诗中提到到用笙演奏的最多,白居易的《卧听法曲霓裳》写道:“金磬玉笙调已久,牙床角枕睡常迟。”白居易的《梦得得新诗》写道:“池上今宵风月凉,闲教少乐理霓裳。集仙殿里新词到,便播笙歌作乐章。”白居易的《王子晋庙》写道:“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刘禹锡的《秋夜安国观闻笙》写道:“月露满庭人寂寂,霓裳一曲在高楼。” 另外,白居易的《琵琶引并序》写道:“初为霓裳后六幺”,用琵琶演奏,元稹的《琵琶歌(寄管儿,兼诲铁山,此后并新题乐府)》写道:“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写李管儿用琵琶演奏此曲。张祜的《华清宫四首》之二写道:“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是用笛子演奏。此外,元稹的《莺莺传》还提到用琴弹奏此曲。

配合霓裳羽衣曲的霓裳羽衣舞是中国宫廷舞蹈的经典杰作,可以分为独舞、对舞与队舞。杨贵妃曾经写诗描写她的侍儿张云容舞蹈之美,杨贵妃和张云容均善此舞,经常为玄宗表演,一般是采用独舞的形式。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写道:“元点鬟招萼绿华,王母挥袂别飞琼。”其自注:“许飞琼、萼绿华,皆女仙也。”推测是由二宫妓扮作女仙对舞。王建的《霓裳辞十首》之七写道:“敕赐宫人澡浴回,遥看美女院门开。一山星月霓裳动,好字先从殿里来。”根据其情景判断,应是队舞表演。郑嵎的《津阳门诗》自注:“又令宫妓梳九骑仙髻,衣孔雀翠衣,佩七宝璎珞,为霓裳羽衣之类。曲终,珠翠可扫。”参与表演的舞女人数如此之多,自然应是队舞。

《霓裳羽衣曲》常被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白居易的《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写道:“法曲法曲舞霓裳。”有自注曰:“《霓裳羽衣曲》起于开元,盛于天宝也。”宋·钱易的《南部新书·己》也有类似记载。盛唐时候,几乎没有史料显示此曲在民间演出,如王建《霓裳词》中所说:“旋翻新谱声初足,除却梨园未教人。”只限定在梨园范围之内教授。于鹄的《赠碧玉》写道:“霓裳禁曲无人解,暗问梨园弟子家。”作为禁曲,除了梨园弟子别人根本无从知晓。安史之乱“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宫廷音乐机构遭到破坏,不少宫廷音乐散落民间,霓裳羽衣曲亦在其中。那么,此曲是如何进入民间的呢?

王建的《春日五门西望》写道:“唯有教坊南草绿,古苔阴地冷凄凄。”从教坊的荒凉景象,亦可想见乐工的流散,乐工流落民间,以表演谋生,那么他们在宫廷中的演出曲目也便得以在民间流传。唐·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卷下记载:“肃宗克复,方散求于人间,复归于京师,十得二三。”这些宫廷乐人流落民间,能够找回来的不过十之二三,其余活下来的在民间谋生,难免教授乐舞,而《霓裳羽衣曲》这样的名曲自然在表演范围之内。另外,元稹曾经造过《霓裳羽衣》的舞谱给白居易,白居 易曾依谱教授歌妓及家中乐人。白居易的《答苏庶子月夜闻家僮奏乐见赠》写道:“墙西明月水东亭,一曲霓裳按小伶。”白居易的《湖上招客送春泛舟》写道:“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另外,民间乐人拜宫廷乐师为师,学成即将此曲带到民间。元稹的《琵琶歌(寄管儿,兼诲铁山。此后并新题乐府)》写道:“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诗中为元稹弹奏霓裳羽衣的李管儿就曾拜宫廷乐工段师学习琵琶。白居易的《琵琶引并序》中的琵琶女本为长安倡女,师承穆、曹二善才,其所弹的琵琶曲就有《霓裳羽衣曲》。中唐以后,宫中乐人也会以各种缘由到民间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就起到了传播的作用。凡此种种,都可以显示出《霓裳羽衣》由宫廷进入民间的情况。

在《霓裳羽衣曲》走进民间的过程中,宫廷乐舞逐渐衰退,宫廷音乐主导地位也逐渐丧失,意味着中国音乐史从上古以来的歌舞伎乐时代迈入了戏曲音乐时代。

 

2008-6-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梅妃(43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