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盎然春意在心头(410)

(2008-05-20 06:22:43)
标签:

悟道诗

情感

分类: 诗词赏析

盎然春意在心头

——某尼的《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蹈)遍(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痛苦求索与偶然顿悟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蹈)遍(破)陇头云。” “尽日”是寻觅的时间之长,“踏遍”是寻觅的空间之广。如果把这个“春”理解为所要追求的“道”,那么这种追求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往。对于“道”的追求,在常人看来也就是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中间的执著与无悔让人联想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殉道精神。道既属于不可触摸的心灵世界,也体现在现实世界的一切色相之中。

南朝陆机的《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大约就是把“陇头”作为寻觅地点的原因了,因为欣喜发现的恰是那陇头的梅花。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整日穿着芒鞋在陇头上到处寻觅,劳心费力,然而却找不到理想中的春色;无可奈何地回来,随手拿起一枝梅花,含笑闻着花香,就在这个时候,发现眼前早已是春意盎然。

“笑拈”表现出一种真切的体会,是由衷的喜悦。“嗅”字更是生动,对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不仅发现了其繁盛的花枝,更是体会到其沁人心脾的香气。梅花如此,春色如此,道亦如此。

为什么把梅花当作盎然春意的代表呢?“梅破知春近”,梅花开了,春天也就不远了,或者说梅花已经绽放出春天的消息了。再有,“梅花香自苦寒来”,莫非要从这嗅到的香气中感悟出道的高尚和得道的不易?

这首诗最初见于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卷之六丙编),只提到这是某个尼姑的悟道诗,然而这个尼姑的生平事迹却淹没不闻。

这是一首禅诗,没有直接下禅语、说禅理,而是不落言筌,绕路说禅,以鲜明的形象阐发深刻的人生哲理。道不远人,自性即佛,与其苦苦外觅,不如反求内心,也许就在刹那间大彻大悟。

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通过外内、渐顿的强烈对比,道出了悟道的全过程,真切生动,使所有求道者读起来都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不能不为之颔首印可。

 

找回自己

 

药山参访石头时说:三乘十二分教(指全部佛教经论)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石头为之开示,药山没有明白,石头遂指示他参礼马祖,药山于马祖处契悟,后来返回石头。(《五灯》卷5《惟俨》)智愚颂此公案云:一重山了一重云,行尽天涯转苦辛。蓦紥归来屋里坐,落花啼鸟一般春。(《虚堂录》卷5)此诗与宋尼的《悟道》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求道开悟的过程。学人不明白大道就在当下,就在屋里,偏要千山万水地去寻求。等到历尽了千辛万苦,回到屋里,回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才发现大道不在别处,就是眼前的落花啼鸟。

世人通过参访禅门宗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消解了心灵的冲突,回到了精神的故乡。等他们一旦归乡,才发现原来自己所苦苦寻觅的,其实本身早已具备。归乡后的生活,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苦苦追求,勤苦不懈,但是却仍旧陷在常人的境界之中,不是无心或者不屑去找,而是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便是痛苦产生的根源。

外求不得,于是反思内省。为什么是在“归来”后才发现了枝头的春色而不是出门之前就发现了呢?转了一大圈,不是回到原地,而是回归心灵,发现自己迷失的本性,原来真如大全、慧海宝藏不是远在天边,而是就在自己内心深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为人们所熟知的精妙言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只有经过了第一境、第二境,才顺理成章到达第三境。

西方人说“上帝在你心中”;中国的孔老夫子曾经说过“道不远人”;孟子也说“道在迩而求诸远”。自己才是灵魂的主宰,越是外求离正路越远。

春天是自身生命的勃勃生机,并不是向外就能找到的。外界的春意只是你所看到,所感觉到的,但真正的生命的春天,却在于自身的体会和醒悟。我们无论是否意识到,其实自己一直都在追求着一种精神的极致,却总是失之交臂而茫然无所得。只有在偶然回首之间,才看到窗前绿意满枝。人的佛性只是偶然地显露,刹那间若有所悟,随即悄然,仿佛它从来都没有来过。

 

禅的意境

 

    用手指月,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手指是路径,月亮也不是最终的目标。月亮象征清净心,清净心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我们心中的智慧之光。

    世人求法往往求诸于心外,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们只顾着眼睛追求好看的颜色,耳朵贪图听美妙的声音,鼻子亲近芳香之气,舌头品尝美味之食,身体难离缠绵的感觉,心中执著于生死分别。我们每个人都在凡尘俗世中追求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但始终都找不到长久的永恒的幸福。

   六祖慧能的《坛经》云:“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神照本如有:“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竹窗随笔》载某古德诗:“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

    《五灯会元》卷二载慧思、慧海语录:“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志勤禅师在悟道后,开始接众。一次,一个学僧问他:怎样才能出离生老病死?志勤回答:青山元(原)不动,浮云任去来!只要自性不动,那么听凭你烦恼萦绕,我便犹如浮云自来自去,自心则一无挂碍。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莫向灵山塔外修。”

喜欢细细品味禅诗的那种淡远的境界,但是却无法用文字解说。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素食者,本能地不吃任何动物而已,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素食者往往被认为是“信佛”、“吃斋”,素食的餐厅也往往萦绕着浓郁的佛教气氛。我真是难以解释,也只能欣然接受朋友们赠送的有关佛学的书籍和杂志,被很多人称为是“有佛缘的人”。我至今没有考虑出家,或者皈依了做居士。我只是会素食终生,也只是喜欢那些蕴含着禅理的诗词。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鸟儿却已掠过。这种偶然的顿悟很多时候只存在于内心深处,在心弦拨动的刹那,原来有些东西依然美好如初。我们不常自知,以至于无数次错失了枝头上那盎然的春色,错失了心中时常洋溢的幸福。

静下心,品味梅花的芬芳,享受盎然的春意。在每一天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细细品尝生命的滋味,让曾经错失的无数美丽在眼前惊喜地绽放。                        

 

2007-12-17稍改

2008-5-14稍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