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和节唐人节宫廷文化 |
分类: 诗史杂说 |
“中和节”以及唐人节
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有不少,其中有一个皇帝创立的节。
吕渭的《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一诗中写道:“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说的是唐德宗认为以晦日作为节日名称不详,把日期推后一天,并且改名为“中和节”。
晦日是每月的最后一天,大月是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正月的晦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晦日,也称“初晦”,在唐初是给假一天的节日。
据《新唐书》卷139《李泌传》,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帝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为古,若何而可?”泌谓:“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 届时“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本来二月里没有节日,自从唐德宗把正月的“晦日”改成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二月才有了节日。
《旧唐书》卷13《德宗纪》,贞元五年(789年)正月诏,“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
唐德宗把二月一日作为中和节,代替“晦日”这个节,并且把中和节与上巳节(三月初三)、重阳节(九月初九)合称“三令节”,分别给假1天。
唐德宗还把这一天作为太阳星君的生日(上古时是把春分那天作为太阳生日举行祭祀活动的),祭祀太阳,祈求丰收。
《全唐诗》录唐德宗李适以“中和节”为题的诗三首,看来他对自己确立的节很重视。
另外,王建《宫词》之十九还写道:“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传报所司分蜡烛,监开金锁放人归。”说是中和节这天允许宫女与家人团聚。
五代尉迟偓《中朝故事》卷上:“每岁上巳日,许宫女于兴庆宫内大同殿前与骨肉相见,纵其问讯,家眷更相赠遗。一日之内,人有千万,有初到亲戚便相见者,有及暮而呼唤姓第不至者,涕泣而去。岁岁如此。”这里说“上巳日”,与王建的诗不符,记述颇详,有人说应是中和节宫女与家人团聚的情景,难以确考。
宋代以后中和节基本上消失了,但《武林旧事》还有记载,说中和节“唐人最重,今惟作假,及进单罗御服。百官服单罗裳而已。”中和节的时候天气渐渐暖和了,可以脱掉棉衣改穿单衣了。
正月晦日原有“送穷”的习俗。韩愈曾撰《送穷文》,开篇说“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唐人于此日结柳作车,缚草为船,备好干粮祭送穷鬼。姚合的《晦日送穷三首》之一写道:“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李郢的《正月晦日书事》也有“盐米妻儿夜送穷”的句子。
另外,据隋·杜台卿的《玉烛宝典》卷一的记载和杜公瞻的注释,人们在晦日这天酹酒洗衣于水边,祓除不祥。张说的《晦日》一诗写道:“晦日嫌春浅,江浦看湔衣。”“湔”(音jiān),洗的意思。一般是说妇女在水边洗裙子,以求消灾解厄。
中和节是唐德宗创立的节。唐代还有哪些节?顺便说说。
唐代没有什么星期、礼拜之说,实行旬休,十天休一天(往往是在旬末那天),比我们的七天休两天要辛苦得多,可是人家法定给假的“节”却有27个(其中包括9个节气),给假47天。另外官员们还可以享受五月的“田假”和九月的“授衣假”各15天,一年的假期合计接近120天。这还不算冠、婚、诞等吉庆假,以及省亲假、侍亲假、祭祀假、拜扫假、丧葬假、病假、长告、装束假、路程假等等。
唐·李林甫等编撰的《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卷》讲到官吏休假制度时有这样的规定:“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并给假一日。”
先说给假7天的:元正是正月一日,为一岁之首,又称为元日、正日、元旦;冬至又称“冬节”、“大冬”,隋唐时称为“长至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惟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清明的前一两天禁火,只能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寒食通清明,唐初规定给假4天,后来改为7天。这几个节都要安排重大的祭祀活动。
再说给假3天的: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赏月团圆的日子,唐代起定为全国性节日;夏至是入夏以后的第四个节气,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要举行重要的祭祀活动;腊,本为祭名,后指腊日,即腊月的第一天,南北朝时把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或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
给假1天的节有20个:正月七日也叫人日、人节或人胜节;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即元宵节,与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合称“三元节”;晦日前面已经说了;春社、秋社,是我国古代春秋两祭社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这两个节气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二月八日和四月八日,都是佛祖生日,也称为佛诞节或浴佛节(因为历法不同,以十一月作为正月,则四月八日就相当于夏历的二月八日。还有说法一个是佛祖出生的日子,一个是他成佛的日子);三月三日是上巳节,又称元巳节、修禊节、水节;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五、重五、端阳,道教称此节为地腊节,唐人亦称天中节;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也称七夕,相传为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鬼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秋节、素节等,现又称敬老节;十月一日是寒衣节,天气渐冷,人们把纸糊竹扎的衣服鞋帽焚烧了祭奠祖先,在江南索性称为“烧衣节”;另外还有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6个节气,主要是与祭祀活动有关。
唐玄宗崇尚道教,把二月十五日作为老子生日,亦命全国放假1天。
至于皇帝的生日,虽然给假,虽然也称为“节”,但是因为时间不固定(每个皇帝的生日不同),不应视为民俗意义的节日。
除了上面说到的那些节,唐人还有一些没有明确给假的节,不给假,也可以照样庆祝。
唐人称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此日为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日(天穿节有正月二十日、二十三日、三十日等多种说法。另有把正月二十五称为“填仓节”或者“天仓节”,有人认为跟天穿节是一回事,有人认为不是。);“花朝节”有二月二日、十二日、十五日、十八日等多种说法,大概是南北气温差异,花开时节不同;“二月二,龙抬头”,也称为“春龙节”;四月一日清和节是唐人新添的节日,宋明以后逐渐为人们所淡忘;还有“三元节”之“下元节”,即十月十五日;也有把腊月八日作为“腊八节”,把腊月二十三作为“祭灶节”的。
总之,唐人很热爱生活,也很会享受生活。他们在众多的节日里进行宗教祭祀、缅怀祖先,与人世的亲朋友好聚会宴饮,还有很多饮食上、衣饰上的习俗,华服美食,游艺娱乐,相互馈赠。每个节日都雅俗兼及,充实生动,丰富多彩。
在日常生活的秩序当中,人们以时节创造社会生活的分隔,以各种不同的节俗方式点亮生活。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是我们应该重视与共享的传统文化。
2007-5-27
2007-8-10修改
2007-8-17(早晨)稍改
2008-3-31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