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武则天文化 |
分类: 诗史杂说 |
武则天的母亲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母因女贵,她的母亲是一位身份特殊的“太后”。
武则天的《从驾幸少林寺》一诗中有这样两句:“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这两句诗表达的是伤父母亡故而不及孝养的思想感情。《韩诗外传》卷九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时光流逝再也追不回来了,亲人离去就再也见不到了。
这首诗是武则天陪高宗游幸少林寺的时候写的,诗有小序:“睹先妃营建之所,倍切茕衿,逾凄远慕,聊题即事,用述悲怀。”“先妃”指的是武则天之母杨氏,则天立为皇后,追赠杨氏为太原王妃(670年追赠其父为太原王)、魏王妃(684年追尊其父为太师、魏定王)。“茕衿”,孤独之感。武则天因为见到已故母亲的营建之所,内心非常伤感,怀着“泣血”之情写下这首诗。
通过读诗,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武则天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也正是由于武则天对自己的亲身母亲怀有极为深厚的感情,所以她才会以尊母的方式推尊女性的地位。公元666年,武则天与高宗封禅归来,途中参拜了老君庙,特意追赠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
唐代规定,父亲去世守孝三年;父亲健在,母亲去世守孝一年;母死时父亲已逝,则为母守孝三年。上元元年(674年),武后在“建言十二事”中提出,无论父亲生死,母亲去世都应守孝三年。可见,对女性在家中地位予以尊重。
《旧唐书"礼仪志》有记载:
上元元年,天后上表曰:“至如父在为母服止一期,虽心丧三年,服由尊降。窃谓子之于母,慈爱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推燥居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所以禽兽之情,犹知其母,三年在怀,理宜崇报。若父在为母服止一期,尊父之敬虽周,报母之慈有阙。且齐斩之制,足为差减,更令周以一期,恐伤人子之志。今请父在为母终三年之服。”高宗下诏,依议行焉。
武后这篇表文言辞极为恳切,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有说服力,遂得到高宗采纳。
那么,武则天的母亲到底是何许人呢?
杨氏(579-670)出身关陇地区的望族,系隋朝宰相杨达之女,一名牡丹。她是在武士彟的原配相里氏(相里氏生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武则天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庆和武元爽后来都被武则天干掉了)去世后,由李渊作主、桂阳公主(杨氏的堂嫂)撮合,以近40岁的年龄(有说是43岁)嫁到武家,成为武士彟的续弦。已过不惑之年的杨氏嫁到武家以后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武则天是其中的老二。
武则天跟她的老母亲感情好归感情好,其实还是颇有些恩怨的。
杨老太太的大女儿,也就是武则天的大姐,被封为韩国妇人,嫁给贺兰越石,生下一儿一女之后就成了寡妇。儿子是帅哥贺兰敏之,女儿是美貌的魏国夫人。据说韩国夫人和魏国夫人这母女都跟武则天的老公高宗皇帝有染,于是先后都不明不白死了,武则天把这母女的死嫁祸给叔伯哥哥武惟良和武怀运(吾怀孕?哈哈。不知道当初叫名字是不是发这个音?),把这哥俩也咔嚓了。对于杨老太太来说,大女儿和外孙女好端端就送了性命,心里肯定不好受,没法儿不对二女儿有意见。
贺兰敏之是杨老太太的外孙,这孩子先是丧父,后又丧母,怪可怜见的,老太太自然很是疼爱。可是这孩子却一而再再而三招他姨妈武皇后生气,姥姥在还好,等杨老太太咽气没一年,贺兰敏之先是被贬,路上便被秘密干掉了。
武则天列举了贺兰敏之若干罪状,其中最不可思议的一条居然是他跟自己的外祖母关系暧昧,甚至存在苟且之事。要知道,杨老太太去世时已经92岁高龄(武则天享年82岁,有长寿基因),退回去几年,80多岁,能跟自己的小外孙干什么呀?俺一直都觉得武则天晚年跟两位“张郎”(蟑螂,小强,哈哈)的关系就跟老太太疼孙子的感觉差不多,什么“男宠”呵,“面首”呵,瞎掰。何况杨老太太与贺兰小帅哥本身就是外祖母和小外孙的关系,MAKE LOVE?太想当然了吧?
据裴漼的《少林寺碑》,永淳中,唐高宗御札又飞白书一“飞”字。武后当以此时从驾。永淳二年(683年)立诗碑于少林寺,载《金石萃编》卷60。如果是武则天永淳元年从驾幸少林寺,写下这首诗,那么她已经近60岁,母亲已经去世多年。还有说法,此诗写于咸亨三年(672年),母亲去世才不过两年,此前她打算要为亡母在此处建一座塔,塔未建好,武则天念及母亲生前种种,不禁悲从中来。
杨氏在嫁给武士彟之前是否曾经嫁过人已不可考,有文献称她出嫁之前曾身居佛门,至少史料里没有提及武则天同母异父的哥哥姐姐。她嫁到武家,生下三个女儿,57岁成了寡妇,受到前妻之子的冷遇。好在,有个让她扬眉吐气的女儿。她生前相继被封为代国、荣国、郑国夫人,享尽荣华富贵。不过,武则天初为太宗的才人,身份并不显赫,娘家也没有沾什么光。等到武则天掌权,杨老太太已经快80岁了。“威赫赫爵碌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为其称帝作准备,追尊其父为“周忠孝太皇”,其母杨氏为“忠孝太后”,并将杨氏墓改称为明义陵(一说顺义陵)。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称大周皇帝,自尊其父为“太祖孝明高皇帝”,改称其母为“太祖孝明高皇后”,改明义陵为顺陵。
如果她没有这个皇帝女儿,这个老太太的身世也就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
2007-7-26(凌晨)
2008-3-31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