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守宫后宫处女文化 |
分类: 诗史杂说 |
“守宫”或许只是一个传说
前面写皇帝择偶标准的时候提到“贞洁自律”一条。为了保证皇族血统的纯粹,宫廷之中自然要对这些后宫女性的贞洁特别重视,甚至强行使得这些后妃宫女除了皇帝之外,连一个健全的成年男子都见不到。虽然有些女性入宫时已非处女,比如汉武帝的母亲曾经嫁过人,还曾经生儿育女。唐代籍没入宫的女子有些就是罪臣的妻妾,这样的女子入宫时并非处女,由于种种原因还有成为皇后的。但毕竟不是惯例。
有些皇帝并不是特别看重处女,或者说并非对非处女就不屑一顾的。“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就是唐明皇的儿媳妇(有人认为杨贵妃与寿王并没有完婚,另文细说),是结过婚的。在宫廷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
汉代开始实行规范的“采选”制度,一般要经过“初选”和“验身”两个程序。初选主要是看外表是否美丽,另外看相的人认为没有什么不吉利。验身是要对全身进行检查,看是否存在缺陷,还要看是不是处女。
《汉杂事秘辛》虽然是后人伪托汉人所撰的宫闱秘史,但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本书里对汉代后宫中经过初选的秀女进行体检的过程记述颇详。东汉桓帝时中常侍董超和女官吴姁奉诏对梁女莹(后来做了桓帝的皇后)进行全身裸体检查,最终得出结论:“此守礼谨严处女也。”
除了这种严格的妇科检查,有没有简便易行的方法判定是否处女呢?
于是就有“守宫”的说法,方法不是特别简单,但是可以一目了然。
杜牧的《宫词二首》之一这样写道:“蝉翼轻绡傅体红,玉肤如醉向春风。深宫锁闭犹疑惑,更取丹沙试辟宫。”
辟宫,又称守宫,即壁虎。晋·张华《博物志》卷四记载:“蜥蜴或名蝘蜓,以器养之以朱砂,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治捣万杵,点女人支(肢)体,终年不灭,有房室之事则灭,故号守宫。”说是用容器把壁虎养起来,喂给它朱砂吃,它的身体慢慢变红,等吃够了7斤朱砂,就千锤万杵把壁虎给捣碎了,用那红色的浆液点在女儿肢体(一般是胳膊)上,如果没有性行为,那颜色一辈子不褪,要是破了身,那红点就消失了。
诗中感慨:深宫锁闭,外人根本进不去,宫人也出不来,还是疑虑重重,要采取守宫这种方式,可见后宫贞操观念之重。
另据《淮南·万毕术》载,“守宫饰女臂,有文章。取守宫新舍阴阳者各一,藏之瓮中,阴干百日,以饰女臂,则生文章,与男子合阴阳,辄灭去。”这“文章”可不是码字码出来的,而是花纹印记。要用的壁虎是雌雄各一,没有特意说喂朱砂的事,壁虎经过100天阴干,点在少女胳膊上留下印记,一旦她跟男子阴阳交合,印记就消失了。另外还说要用七月七日牛郎会织女这天捉到的壁虎,“治以井花水和,涂女人身,有文章,则以丹涂之,不去者不淫,去者有奸。”这里说到朱砂是另外一种附着物,不是让壁虎吃下去。
总之,关于“守宫”制作工艺的记载并不统一。
另据野史记载,这种验证方法只能用在未结婚的女子身上,对已婚妇女则绝对不灵验。据如宋代四川万县有个大豪富林宓,出差之前给家中妻妾点上守宫朱砂,他的小妾何芳子因为这颗红点消失了,于是被怀疑与人通奸,难以自白,含恨自杀,成为一桩冤案,后人知其冤,为其建庙,称“守宫庙”。
非处女点了守宫砂不可能深入皮下,即使守身如玉也留不住那颗红点,除非不洗澡不触碰,或许能保留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入宫时点了守宫砂的少女,如果不被皇帝临幸,是可以检验的,如果被皇帝临幸之后再偷情就没办法检验了。据说凡是被唐玄宗临幸过的宫女,胳膊上都刺有“风月常新”四个字,守宫已经不起作用了。
提到“守宫”的唐诗还有:
李贺的《宫娃歌》写道:“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说的是宫中花房里在夜间烛光照耀下制作守宫砂。
章孝标的《宫词》写道:“明日銮舆欲向东,守宫金翠带愁红。”宫中美女如云,大多得不到皇帝宠幸,守宫红总是去不掉,其中的愁怨不言自明。
李商隐的《河阳诗》写道:“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也是说用守宫点臂检验女子贞操。
南宋吴文英(梦窗)词中屡用“香瘢”一典,也表示对处女的看重,什么“香瘢新褪红丝腕”,“自香消红臂”呀。表明情人跟自己的时候是“第一次”。
直到今天,还是有不少(或者说几乎所有)男性心存“处女情结”。有的非处女不娶,甚至公开写在征婚启事里面。有的娶了非处女,一辈子耿耿于怀。没有所谓的“守宫”来验证,判断是否处女依然是那千年来最原始却并不可靠的标准。以至于有的黑色幽默甚至为新婚之夜设计出这样的对白:你的处女膜是什么牌子的?
“守宫”或许只是一个传说,它的灵验程度曾经遭到无数人质疑。况且即使这种手段真的可以检验处女,那么在迈过那个门槛之后,难道贞洁就可以因为无从验证而弃之不顾了吗?无论在什么时代,内心的那个持守才是最重要的。不是为给男人验证,而是为了自己心里的一份坦然。
2007-6-23
2008-2-27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