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陶渊明归园田居文化 |
分类: 诗词赏析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一首。陶渊明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从彭泽弃官归隐,此诗可能作于次年。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因为我天性爱好自然的山水风光,所以从小就没有养成适应世俗的那种性格情趣。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三十年”,有人认为当作“十三年”。作者从太元18年(393年)出任江州祭酒,至彭泽弃官的第二年(406年),刚好十三年。陶渊明离开官场的时候41岁,三十年前他还在少年时期,刚刚开始领略人生的愁苦,“尘网”未必就确指官场。
谁知道自己不小心落入滚滚红尘罗网一般的束缚之中,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一转眼就过去了很多年。
他在《归去来兮辞》也有类似的感慨:“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笼中之鸟总是怀恋往日的山林,困于池中的游鱼总是思念曾经畅游的深水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南野”,一作“南亩”。“归田园”一作“归园田”,有人认为是回到园田居之意。园田居,又名古田舍,为陶渊明在浔阳柴桑的住宅之一。陶渊明有三处住宅:一为上京(里)闲居,一为园田居(古田舍),一为南里(南村)。
在南边荒野的边上开垦种地,固守自己不善逢迎的愚钝的本性,甘心归隐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方”,占据。《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一说“方”的意思是旁边。这里住宅的方圆有十几亩地,宅院里有八九间草屋。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和柳树的阴凉遮蔽后面的屋檐,桃树和李树在堂屋前面排列栽种。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听到狗的吠叫之声从深巷传来,雄鸡的鸣唱从桑树顶上传来。是鸡跳到桑树上面叫,还是鸡的叫声响亮高远,直冲云宵?“鸡犬之声相闻”,远离尘嚣,贴近自然。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庭院子里干净利落,不用应酬世俗的杂事,在虚空闲寂的房间里悠闲自在地打发日子,内心明净洞澈。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官场就好比关鸟兽的笼子,长时间困居其中,现在总算能够重新回归自然,回归本心了。
作者在诗中自述回归田园的原因以及内心的向往,真实自然地描述了田园生活的无限惬意。在那简朴的乡村生活中,作者深深感到摆脱拘束返归自然的无穷乐趣。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东晋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曾做过几任小官,最后一次出仕做彭泽令才80几天就辞职归去,以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死后被尊称为“靖节先生”,有《靖节先生集》。
陶渊明的诗只有120多篇,文字很平易,可是真正读懂并不容易。
表面看来,陶渊明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深厚,能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塑造出明朗的艺术形象,平淡之中有醇美,使抒情和写景紧密结合起来,韵味无穷。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被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田园风格的诗歌创作成就后世无人可以企及。不仅向往隐逸田园生活的人喜欢陶渊明的诗,像辛弃疾那样英雄豪放的人物也喜欢陶渊明,他对陶渊明的欣赏和景仰溢于言表,他在《鹧鸪天》词中写道:“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他还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经历了很多的人世磨难,年老的时候真正体会和理解了陶渊明,于是梦中与他相见,很是亲切。
叶嘉莹先生说:“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最美好的一种品格。”
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歌感动着千百年之后的读者,我们不一定也要终老田园,我们是在人格的追求中获得了共鸣。
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这样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华美;表面上简单,实际上丰富。
宋代诗人陈后山评价陶渊明是“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后山诗话》)陶渊明的诗不注重思力的安排,一任神行,他的志意与品格是怎样就怎样,一点都不肯造作。
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评价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是最自然、最真诚的。真诚自然的事物也不一定就是美的,陶渊明的本色却是一片清明澄澈的纯白。这纯白乃是日光的七彩融会而成,乃是透过心灵的折射而达到的一种境界。
上中学的时候,特别喜欢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词》和他的《饮酒诗》(20首)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那首,至于他的《桃花源记》只是一般喜欢,对于那样的世外桃源并没有强烈的向往。
也许每个人都有一种回归本心的渴望,不一定真的去过隐居的生活。“地偏”未必“心远”,而“心远”,无论是身处何地,总是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很多人知道陶渊明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趋炎附势,视富贵如浮云,等等,可以说得高风亮节。但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于是有人说陶渊明是“小隐”,他选择的是逃避。有人还可以举出晏殊、欧阳修这些做了高官,文学成就又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家。还有人说陶渊明不关心民生疾苦,不如杜甫。我只能说,每个人所处的境遇是不一样的,而每个人自身的品格与内心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陶渊明如果勉强在当时的朝市获得生存的话,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那样的话他根本就无法完成自己。他舍弃的是许多人难以舍弃的,他追求的生活也许是很多人不屑或者根本无法忍受的。而陶渊明对于世事并非漠不关心,他是内省的,他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同样令我们感动的东西。他自己也许并不认为他的选择有什么高尚,他“任真”的品质和“固穷”的持守,是他安身立命的两个重点。
写到这里,忽然想说说自己的经历,也只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已。我从小就喜欢诗词,由于种种原因在海关做了国家公务员,工作10多年,我一心就想舍弃那份工作。很多人都说,你爱诗词,作为业余的爱好,为什么一定要辞职的呢?当然,很多比我有才有学的人不是在海关干得好好的吗?我其实很难解释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诗词是我的生命,你愿意“业余活着”吗?我终于从海关出来了,而且40岁以前不打算工作。但是人不可能先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然后再考虑“生存”的需要,那样马斯洛的“金字塔”就颠倒了。当然,以我的年纪和天赋,不可能在诗词的创作和研究上有任何造诣,那就意味着我40岁以后还是得为了生存工作,那我只希望找一个尽量与诗词贴近的工作,比如在小学里开设诗词课。当然,这应该说是很荒唐的想法。但我别无选择,我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我不能让自己为了那“半斗米”太痛苦地活着。
我们今天的生存状况大不同于从前,有许多好的方面自不必说,但是哪里有田园让我们归隐呢?在喧嚣之中我们往往渴望内心的平静,在万丈红尘之中我们不懈地找寻着心灵的归宿。
即使你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你自己。何苦呢?当然,有人赚得了世界也就赚得了自己,不一样的。尊重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以一种尽量自然的方式完成自己。
也许我们无法彻底地摆脱“樊笼”,但我们不要一再错失掉那些可以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呼吸的时空。
2007-12-26凌晨初稿
2007-12-26下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