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花落地听无声(247)

(2007-12-08 12:11:48)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人文/历史

高考

作文

刘长卿

别严士元

分类: 诗词赏析

闲花落地听无声

――刘长卿的《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这首诗的颔联“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2007年高考北京地区的作文题,导致这首诗和他的作者,乃至名不见经传的严士元先生,都成名于一夜之间。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阖闾城”、“水国”都是指的苏州一代,据说春秋末年伍子胥为吴王阖闾筑城于此。这联写赠别的时间、地点、气候环境,既有客观所见,又有主观感受。“春风”、“春寒”,重复用了“春”色,没看出什么妙处。船已经停在岸边了,朋友来送别,百感交集。南国的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自己的身世也是阴晴变化,不可把握,让人顿生寒意。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还是写景,濛濛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雨丝自空中飘落;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无声无息,听不到任何响动。花是被雨击落的,因为眼睁睁见了,所以才试图倾听它落地的声响。可是,并不是狂风暴雨,因为直到雨把人的衣服打湿了,才知道雨的存在。江南的春雨春花都是如此柔弱,只有敏感的人才能体会它的存在与零落。作者即将离开苏州,对这里的细雨闲花感触更加幽微。也许离别之际,友朋执手相对,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三云:“人知刘长卿五言,不知刘七言亦高。……散句如‘叹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措思削词皆可法。”说刘长卿七言诗写得好,举了几个例子,包括被高考出题者选中的这一联。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夕阳西下,江上孤帆远去,“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诗句),要走的人也将要随着孤帆远去。这个“湖南”可不是湖北南边广东北边的那个省呵,是太湖之南。在这里,碧草如茵,绵延万里,一如离愁别绪,“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李煜词)人远去,情无尽,即使自己前路漂泊无依,朋友之情是自己心头永远绿意盎然的慰藉。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东道”可以指东道主严士元。或许有朋友们问到我的境遇,怎么说呢?真是万千无奈,欲说还休。我身为一介书生,数年求仕,却命途多舛,怀才不遇。到底是我被诗书所误,还是境遇误我呢?就这样辜负了我满腔满怀的抱负与才学啊!“青袍”,有人说指的是读书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句),也有人说是指的官服。

按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诗人被贬南巴尉属从九品下,正好服青,所以说“青袍”。穿青袍的官员职位很低。

想起白居易写《琵琶曲》,“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是五品官,不应该穿青色的官服。可是,白居易在江上送朋友,推杯换盏,听歌唱曲的,干嘛要穿官服啊?

这首《别严士元》算是刘长卿的七律代表作了。(一作李嘉祐诗,有三个字不一样)。严士元在天宝年间擢宏文生,曾官员外郎,作者与之往还,在即将离开苏州临别时以诗相赠,既写别情,又感叹身世。

刘长卿的七律虽然没有五言诗写的好,但还是被称为中唐之首,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14称:“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

刘长卿和韦应物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两位杰出诗人,都以山水诗见长。

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闻一多先生定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是一位长寿诗人。

刘长卿(约709一约780),字文房。祖籍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一作宣城(今安徽省宜城县)。因为做官做到随州刺史,也称刘随州。他出生在洛阳,年轻时在嵩山读书,屡试不中。据说在开元十四载(755年)他可能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次年,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陷,进了监狱,遇大赦获释。至德三载(758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于是离开苏州到洪州待命。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馀干,与大诗人李白相遇,“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李白当时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而刘长卿却将远行岭外,悲欢感慨。其实,刘长卿终于没有到南巴任职。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后来数年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这样说:“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刘长卿有着绝代才华,人品正直,不仅仕途不顺,而且两度被贬,大家都觉得他冤枉。

好在唐朝那时候交通不便,往往被贬到一个什么边远的地方,一路游山玩水(或者千辛万苦)还没有走到,遇到什么大赦或者皇上改了主意,就不用去了,转身往回走。当然,有时候碰到好事,往回赶,日夜兼程,因为交通不便结果又没赶上。

清编《全唐诗》收录了刘长卿诗5卷,499题,509首,与其他作者重出互见的有40多首。刘长卿以写作山水诗著名,其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也有一些佳作,描写安史之乱和乱后景象的诗颇有时代特色,写怀才不遇之感以及送别之情的作品情景交融,有语淡情深之感。刘长卿尤擅五言,自诩“五言长城”,五言诗约占全部诗作的70%。他的五绝,几乎篇篇可诵,构思精致,清幽淡远,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有“四背篇”,是一则趣事,提到了这句诗。“卢员外纶作拟僧之诗,僧清江作七夕之咏,刘随州有眼作无眼之句,宋雍无眼作有眼之诗。”

宋雍是盲人(瞽),诗中景色却如在目前,写“黄鸟不堪愁里听,绿杨宜向雨中看”,雨中看绿杨,眼神多好!卢纶身为朝廷命官,却写着方外之意,写“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余生”,分明是出家人的生活。还有,清江上人的诗居然写男女相会,写的是“唯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时间过得太快,“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诗句),天亮就要跟约会的情人分别了,这哪里像是出家人写的诗?而刘长卿呢?“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细雨湿衣,花落听声,睁着大眼说“看不见”,哈哈,真会开玩笑!

另外,《红楼梦》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大家按照骨牌说诗文,对于“右边‘长幺’两点明”这副牌,史湘云说的是“闲花落地听无声”,表面的解释是:“闲花”指“长幺”的两个红点,而“长幺”地牌,所以称作“落地”。当然,有研究“红学”的就此去考证什么贾家的结局乃至曹家的身世,毕竟与刘长卿的本意无关。

说实在的,刘长卿这首诗放在《全唐诗》里并不觉得脱颖而出,即使这一联写的多么好,知道的人也不是很多。刘长卿科举不如意,没想到千载之下却因为“科考”而出了大名。

 

2007-6-9

2007-12-4(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