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怜身是眼中人(239)

(2007-11-30 00:00:11)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艺术赏析

王国维

浣溪沙

分类: 诗词赏析

可怜身是眼中人

――王国维的《浣溪沙》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浩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山寺微茫背夕曛。”“曛”是日落时的余光。落日的余辉笼罩着山间的寺院,迷迷茫茫。其实在王国维的眼中,不必有什么山,什么寺,那是作为一种象征,崇高、幽美、渺茫。说“背”而不说“对”,越发引人遐想。

“鸟飞不到半山昏。”“宿鸟归飞急”(李白词句),鸟急急忙忙地往巢里飞,飞到途中,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人所追求的境界是如此难以达到。

“上方孤磬定行云。”山势最高处的磬声高遏行云,“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常建诗句)。磬是一种佛寺中常见的铜制乐器,声音传播很远。

“试上高峰窥浩月,偶开天眼觑红尘。”怕浮云遮了望眼,皓月当空难得看分明,于是攀山登顶,透过树隙凝神向天际张望。居高临下,不经意之间,仿佛一切顿悟,能够看清远近巨细之物,能够了然众生生死之状,原来人间万物无非是滚滚红尘而已。“窥”,想看却看不分明;“觑”不想看却又不小心看到。“试上”的努力是一种固有的痛苦。

想起一首老歌:“红尘呀滚滚,痴痴呀情深。聚散终有时。……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可以追随。……”叶倩文唱的《潇洒走一回》。好像陈淑华有一首歌就叫做《滚滚红尘》,歌词全都忘了。喜欢听歌是在20岁左右的时候,遥远得恍如隔世。

“可怜身是眼中人。”就在顿悟的同时,却猛然惊醒,原来自己也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也正在尘世的欲望中挣扎,苦苦不能自拔。还是叶嘉莹先生讲得好:“彼‘眼中人’者何?固此尘世大欲中扰扰攘攘忧患劳苦之众生也。夫彼众生虽忧患劳苦,而彼辈春梦方酣,固不暇自哀。此譬若人死后之尸骸,其腐朽糜烂乃全不自知。而今乃有一尸骸焉,独具清醒未死之官能,自视其腐朽,自感其糜烂,则其悲哀痛苦,所以自哀而哀人者,其深切当如何耶?于是此‘可怜身是眼中人’一句,乃真有令人不忍卒读者矣。”

这首《浣溪沙》词充满了禅意。

叶嘉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这样评介:“其天性中自有一片灵光,其思深,其感锐,故其所得均极真切深微,而其词作中即时时现此哲理之灵光也。”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真是令人百读百感,道出了词的无穷微妙。而他的《人间词》我却只喜欢很少数的几句,“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妾意苦专君苦博,君似朝阳,妾似倾阳藿”;“拚取一生肠断,消他几度回眸”;“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

王国维一生讲究“境界”二字,但是他并没有获得自己所追求的境界。当陷入痛苦的矛盾之中,他所选择的解脱的路竟是逃避的极端——自杀。他的死,留为永世的话题,启人无尽的深思。

关于王国维的死因,历来有“殉清”说、“殉文化信念”说、“罗振玉逼迫”说、“性格悲剧”说等。无论哪一种说法,王国维矛盾又忧郁的性格无疑都是不容回避的。

对于自杀之事,王国维曾在《教育小言十则》中说:“自杀之事,吾人姑不论其善恶如何,但自心理学上观之,则非力不足以副其志而入于绝望之域,必其意志之力不能制其一时之感情而后出此也。”力量达不到,就像鸟飞不到山顶,追求落空,陷于绝望,自己的理智又控制不了一时渴望解脱的感情。

王国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精神断裂的时代,而他本人又极具敏感的气质,“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胸臆”(王国维:《静庵文集自序》)。体弱多病也罢,对精神的疾患益觉难耐。

陈寅恪在给王国维写的挽词序言中这样写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王国维自觉心安义尽,留下的却是无穷无尽的不安和遗憾。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晚号观堂,亦号永观。浙江海宁人。他是近代博学通儒,在哲学、史学、文学和文字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在30岁以前主要从事哲学研究,受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思想影响较大。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随罗振玉逃居日本,主要精力放在经史小学与历史地理的研究。他被郭沫若认为是“新史学的开山”(郭沫若《鲁讯与王国维》)。在文学领域里,王国维较早地吸收西方哲学和美学理论及其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他的《红楼梦评论》第一次对《红楼梦》的“精神”和美学价值作了认真的、比较系统的评价。他作于1912年的《宋元戏曲史》是在戏曲研究方面带有总结性的巨著。他曾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王国维生平著作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共104卷(48册)行世。

王国维在《静庵文集》自序二中说:自己疲于哲学有日矣。他的内心总有一个求实与求信的紧张冲突。“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这是他遇到的最大苦恼。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

也许心灵的精神是“纯粹之哲学”,而在中国哲学家又往往是政治家,学术思想与政治制度的矛盾,使他陷入极大的思想苦痛之中。王国维在政治上是顽固的“保皇派”。辛亥以后,王国维留辫、流亡日本、自称“亡国之民”,其著作及书信对清室均以“我朝”、“本朝”、“国朝”、“大清”相称,无一例外。1917-1918年,他曾热切期盼张勋等复辟成功,并曾为此类“救国大计”作过周密谋划。1923年,已经退位的溥仪召他为五品的“南书房行走”。1924年11月,溥义被逐出宫。王国维与罗振玉、柯绍相约一同投御河自杀,因家人监视未遂。

三年后,1927年的初夏,王国维有感于北伐战争向北推进之“世变”,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写好遗书揣在怀里,于6月3日清晨还到清华大学去上班,交待了一些事情,然后从大门口乘上人力车去到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王国维之死,给中国知识界留下了深深的颤栗和遗憾,也留下了难解之谜。

人生就好像钟摆,总是在痛苦与厌倦之间循环往复。为了追求快乐,我们只得在痛苦之外加以努力,努力的过程又何尝不是痛苦?即使获得了快乐,感受到的痛苦其实更加深重。只有在痛苦中挣扎得不到快乐的,却没有在快乐之前之后不经历痛苦的。

   “今日干净土,唯此一湾水耳。”身在红尘不由己,苦寻净土而不得。年已半百的王国维最终选择了投身净水远离红尘。

人要么难得糊涂,要么就清醒到可以自解。“身是眼中人”,不知也罢,一旦“开眼”,清醒地觉察到了,这才“可怜”。自觉可怜,内心里无法化解的矛盾激烈起来,渴望着释放与彻底的解脱,理性又不足以压制。也许这是人生深层的无奈。但我们又必须有一些担荷,承受苦难,在苦难中完成自己。

 

2006-9-28改

2007-11-29又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