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团扇宫漏鹦鹉落花 |
分类: 诗史杂说 |
几个意象
意象不同于物象。“它是诗人在生活中真实事物的基础上,渗入了自身的思想感情,把握了客观事物内在的精神实质后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黄依林《论唐人宫怨诗的意象构造》,《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107页。)
意象的运用手法上也不仅仅是比喻象征所能概括的,它是要通过主客观的完美融合完成一种更加高妙的意境的创造。意境,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主要艺术特色,它是诗人主观之情与现实客观之景的契合,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凝聚焦点。
朱光潜在《诗论》第3章《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表达了如下意思:要产生诗的境界,要有直觉,即“想象”(imagination,也就是意象的形成);而且所见的意象还要表现一种情趣。在这个“见”的过程中,原本平常凌乱的材料形成特殊的形象,外来意象与内在情趣的契合体现出一种创造性。物我两忘,进而同一。
“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克罗齐《美学》)
也就是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情趣通过感受得来,来源于自我,可以经历但是难以描绘,主观性强;而意象是观照得来的,来源于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客观性强。我们就是要通过客观的意象表达主观的情感,从而完成意境的创造。
在有关宫廷生活的唐诗里,时间、空间、器物等方面的意象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其运用的手法也极富特色,如春、秋、夜、月、长门、长信宫、昭阳宫、铜雀台、金屋、金井、洞房、永巷、重廊、宫墙、宫漏、团扇等等。而且,把前代的后宫女性作为典故在吟咏时加以运用,有些诗作与后宫生活密切相关,有些可能叙写的是与后宫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的事物,如湘女、楚女、西子、洛神、倾国倾城、徐娘等,这些典故的承载者已经具有了意象的作用。
在空间意象中出现最多的是长门、长信、昭阳、馆娃宫等各处宫殿,以及金屋、洞房、永巷、铜雀台等;在自然意象中出现最多的是春、秋等季节,以及月夜、黄昏、风雨等;器物意象出现最多的是团扇、宫漏和蜡烛,也是所有意象中最反复使用的;当然,动植物的意象也是常用的,如鹦鹉、乌鸦、落花、树木等;还有梦、泪这些独特的事物,各具特色。
有些意象单独使用,有些则是两个以上综合运用。
王建《长门烛》:“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残光欲灭还吹著,年少宫人未睡时。”托物起兴。写烛光,写铜漏,然后写到一个宫中的年轻女子辗转难眠。意象与主人公的情感融为一体。
白居易《后宫词》:“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把君王的垂顾比作雨露,甘霖一点,难及千门,于是宫女们个个脸上的泪痕。“雨露”和“泪痕”这两个意象仿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由情牵引,融合为一种新的意境。
以下说几种典型的意象:
一、团扇
团扇意象的形成与班婕妤有很大关系,而由于班婕妤的失宠,扇子这个器物本身的特征就与宫怨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萧统编《文选》,将一首本为无名氏所作的《怨歌行》归入她的名下(《文心雕龙·明诗》称:“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见疑于后代也。”),使得团扇不仅作为班婕妤的代言人,而且成了描写失宠后妃经常提及运用的意象。
《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刘方平《长信宫》:“梦里君王近,宫中河汉高。秋风能再热,团扇不辞劳。”失宠的宫人只能在梦中与君王欢聚,现实里河汉阻隔。后两句,清人王尧衢评曰:“秋风岂能再热?团扇断然不劳。如能再热,定不辞劳矣,然必无是理也,于绝望之中起妄冀之意,用‘不辞劳’三字,妙。”
王昌龄《西宫秋怨》:“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秋扇见捐,君恩断绝,文人的普遍哀怨亦在其中。
刘禹锡《秋扇词》:“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把这首诗结合刘禹锡本人的经历来看,则更有深意。
《新唐书·刘禹锡传》:“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擢进士第,登博学鸿辞科,工文章。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素善韦执谊。时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刘禹锡曾经得到顺宗皇帝的赏识,是永贞改革的重要人物,可惜顺宗在位仅8个月。宪宗即位,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皇恩莫测,祸福不定,文人的命运跟宫女的命运都虽执政者的改变或好恶而宠辱无常。团扇的意象恰可以表达这种共通的情感。
二、宫漏
“漏”是古代计时器,引申为时间。漏壶上有刻度,《汉书·哀帝纪》:“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声音单调,永滴不止,有“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李益《相和歌辞·宫怨》:“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长门是汉武帝的废后陈阿娇的居所,代指冷宫,冷宫的日子是漫长、孤苦的。海水是浩瀚的,也是苦涩的,把海水注入宫漏,更体现出时间的难捱,漫漫无涯,长夜无尽,寂寞无边。
葛晓音在评价这首诗的构思时写到:“昭阳殿的春色与长门宫的凄凉形成对照,这是王昌龄的常用手法。但此诗之新在于发现了一个计时的宫漏,像添进了海水而永远滴不尽的极端夸张,更具体形象地形容了长夜的无尽和难熬。这一构思为后来词里表现长夜不寐的情景打开了新思路。”
在运用“宫漏”这个意象时,最有代表性的修饰语就是“长”。如张祜的《南宫叹亦述玄宗追恨太真妃事》:“北陆冰初结,南宫漏更长”和《华清宫四首》之二:“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宫漏的物象,特别是宫漏的声音,直接或者间接传达给人的感受,如:款,沉沉,迟,丁丁,疏,静,鸣,苦,催,长,泠泠,尽,永,近等,在诗中很常见。
在写到宫漏主动发出的动作时,使用的动词主要有:鸣、滴、传等。戴叔伦《宫词》:“紫禁迢迢宫漏鸣,夜深无语独含情”;权德舆《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炉烟霏琐闼,宫漏滴铜壶”;白居易《和思黯居守独饮偶醉见示六韵时梦得和篇先成…美之》:“宫漏滴渐阑,城乌啼复歇”;白居易《早朝》:“宫漏传残夜,城阴送早凉。”
在写其他人或事物发出的动作,宫漏被动接受时使用的动词有:闻、和、分等。权德舆《病中寓直代书题寄》:“寂寞闻宫漏,那堪直夜心”;白居易《禁中寓直梦游仙游寺》:“觉闻宫漏声,犹谓山泉滴”;刘长卿《奉和杜相公新移长兴宅,呈元相公》:“窗闻汉宫漏,家识杜陵源”;耿湋《安邑王校书居》:“秋来池馆清,夜闻宫漏声”;陶雍《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幽韵和宫漏,馀香度酒杯”;吴融《玉堂种竹六韵》:“有韵和宫漏,无香杂畹兰”;马戴《寄崇德里居作》:“风微汉宫漏,月迥秦城砧”;郑谷《长安夜坐寄怀湖外嵇处士》:“钟绝分宫漏,萤微隔御沟。”
在形容词的运用上,情感色彩更加浓郁,用“款”来表达有缓慢之意,舒缓的,悠长的,绵延无尽的。元稹《舞曲歌辞·冬白纻歌》:“吴宫夜长宫漏款,帘幕四垂灯焰暖。”吴王与西施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而越王勾践则虎视眈眈。
用“沉沉”来烘托出寂静,沉郁的氛围。李益《杂曲歌辞·汉宫少年行》:“暗闻弦管九天上,宫漏沉沉清吹繁。”
用“迟”来体现时间的延缓,人的盼望,期待。李贺《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正月》:“上楼迎春新春归,暗黄著柳宫漏迟”;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之六:“垆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
以“丁丁”令人警醒。鲍溶《杂歌谣辞·李夫人歌》:“宫漏丁丁夜向晨,烟销雾散愁方士。”天亮,幻象即将消失,“丁丁”摹拟宫漏的声音,亦有令人警醒之意。
以“疏”来体现无聊沉闷之感。张说《行从方秀川与刘评事文同宿》:“静闻宫漏疏,卧视庭月满。”
以“静”直接展示寂寂无声,肃穆的感觉。戴叔伦《春日早朝应制》:“月沈宫漏静,雨湿禁花寒。”章孝标《八月》:“徙倚仙居绕翠楼,分明宫漏静兼秋。”
以“苦”这种通感的形式传达人内心的凄苦之感。元稹《宪宗章武孝皇帝挽歌词三首(膳部员外时作)》)之三:“风传宫漏苦,云拂羽仪低。”
用“催”表示急迫。白居易《酬思黯相公见过弊居戏赠》:“留守不外宿,日斜宫漏催。”
以“泠泠”表示清冷。李远《赠弘文杜校书》:“漠漠禁烟笼远树,泠泠宫漏响前除。”
以“尽”表示完结的无奈。许浑《李定言自殿院衔命归阙,拜员外郎迁右史因寄》:“阊阖欲开宫漏尽,冕旒初坐御香高。”刘沧《长安逢友人》:“风度重城宫漏尽,月明高柳禁烟深。”
以“永”表示一切的亘古依旧。李商隐《龙池》:“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翁洮《秋》:“寥泬雁多宫漏永,河渠烟敛塞天空。”
以“近”表示切实可感。张乔《七松亭》:“明月影中宫漏近,珮声应宿使朝天。”
还有“稀”、“遥”、“杳杳”、“重”(chong)、“初”、“残”、“新”、“滴滴”、“终”、“频”、“微”、“涓涓”等。
这些动词、形容词与意象组合在一起,演绎出无穷无尽的情感,意味深远而悠长。
三、鹦鹉
1、把鹦鹉作为主体,作为宫女的代言人,鹦鹉被困锁于金笼,宫女被幽禁于深宫,有着相似的命运。
王建《宫词一百首》:“语多更觉承恩泽,数对君王忆陇山。”鹦鹉思念自己的产地,意味着宫女思念自己的家乡。
苏郁《鹦鹉词》:“莫把金笼闭鹦鹉,个个分明解人语。忽然更向君前言,三十六宫愁几许。”被长期关闭的鹦鹉忽然开口替宫女表达愁苦。“三十六宫愁几许”正是宫女们内心里无处倾诉的哀怨。
高蟾《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之二:“天上凤凰休寄梦,人间鹦鹉旧堪悲。平生心绪无人识,一只金梭万丈丝。”不要梦想成为天上的凤凰,可怜的宫女不过是囚困人间的鹦鹉。
徐夤《宫莺》(卷710_18):“可怜鹦鹉矜言语,长闭雕笼岁月赊。”长年困锁,岁月无情,无言有恨的岂止鹦鹉?
2、把鹦鹉作为客体,鹦鹉是灵鸟,善于传话,宫女们不仅行动没有自由,说话都要小心翼翼,生怕鹦鹉学舌泄漏出去。
朱庆馀《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怕鹦鹉学舌泄露了心事,生活的压抑可想而知。
3、还有以宫莺作为参照物,宫莺能够飞出宫门,人却不能。
顾况《宫词》:“君门一入无由出,唯有宫莺得见人。”人不如鸟,鸟可以飞出见人,宫女们却不能。
四、落花
除了借助动物类的鹦鹉抒情,还有借助落花作为象征物的,在某些情绪的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花落飘零,宫女们容颜凋谢,都在不觉之间,无人关慰,任凭流逝。
1、落花是宫女羡慕的对象
郑谷《长门怨二首》:“闲把罗衣泣凤凰,先朝曾教舞霓裳。春来却羡庭花落,得逐晴风出禁墙。”落花可以被春风吹出禁墙,宫女们却只能困守宫中。
2、宫女与落花同命相怜
司马扎《宫怨》:“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花开花落,青春易逝。
王尧衢评曰:“春愁一起,因想年年花开,固无人知,即花落亦无人见,如己之容色凋谢,虚度春光而已。”
吴融《上阳宫辞》(卷686_43):“单影可堪明月照,红颜无奈落花催。”落花飘零之际恰是红颜老褪之时。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意味深长的意象营造出种种深远的意境,完美诗歌的抒情方式,呈现给我们缤纷的感性世界,并发散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2007-8-16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