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楼梦元宵节中秋节 |
分类: 红楼旧梦 |
《红楼梦》里有几个元宵节和中秋节?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俗谚大家是非常熟悉的。元宵节和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红楼梦》的作者对这两个节日也格外偏爱,凡写到这两个节必是大关目,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关系极大。那么《红楼梦》一书中到底写了几个元宵节和中秋节呢?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一日,早又中秋佳节。”贾雨村大发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是诗又是对联,让甄士隐看出了“飞腾之兆”,于是出资赞助他上京赶考。借“假语村言”演说这一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紧接着,“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家人霍启(祸起)带甄英莲(真应怜)去看花灯,英莲被拐子拐走,后来买给冯渊(逢冤)又买给薛蟠,引出“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薛家北上,演绎出无数风流孽债。开宗明义,第一回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即是点睛之笔,提醒读者在下文要对这两个节特别注意。
第11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下一个元宵节是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历来讲究结构对称,如果以上可以算做《红楼梦》的“上部”的话,已经点明的是一个中秋节,一个元宵节;又一个中秋节,一个元宵节;最后是一个元宵节。所以我总想或许在这中间还藏着一个中秋节。第19回——第54回虽然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但是容纳的情节却似乎并非在一年之内,为什么偏要把中秋绕过去呢?只有香菱的咏月诗很像为中秋而做(却可能是十月的望日),但我想这个隐藏起来的中秋节一定是个巧妙的机关。
“下部”,第72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续书第96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推想第81回左右应该再提到一个元宵节,而这个时候元春因为卷入复杂的牵扯到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而“虎兕相逢大梦归”,很可能是如杨贵妃般被缢死,她是正月初一的生日,前面元宵节曾写下“回首相看已化灰”的谶语。
根据书中存留的线索推想下个中秋节是黛玉之死,“冷月葬花魂”。关于黛玉之死,我推想她是殉了一份唯美的爱情,殉的是一个“洁”字,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所痴心恋着的宝玉是个早已经与花袭人“云雨”过的青春期的男子,从最简单的心理需求和生理本能想来,任何一个青春期的男子对于性没有自动浅尝即止的,有了一次难免有以后的若干次,有了一个袭人“演练”怎么能够不对自己心仪已久的黛玉产生非分之想呢?而黛玉所追求的却是一份至真至纯理想中的爱情。因为“多愁多病的身”和孤僻乖戾的性格,她很难与宝玉结为明正言顺的夫妻,而暗地里成就夫妻之实绝非她的意愿,最终她宁愿选择一死也不肯玷污完美的爱情。黛玉很可能是自杀,而非因病亡故。
再下一个元宵节有可能宝钗死,“金簪雪里埋”,这位正月二十一日出生的姑娘大概与元春有着相似的命运。袭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宝钗的影子,同样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背后都与宝玉发生了非婚内的性的关系。宝钗很可能带着身孕入了宫,她本来就是进京候选的吗?在宫中,皇帝宠幸了哪位女子是有专门记录的,以备查实皇子公主的身份,宝钗怀孕之事很快就败露了,于是皇帝自然迁怒于宝钗的娘家,还有与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贾家。最终宝钗生下一个男孩儿侥幸存活。宝玉因为眼睁睁看着完美的爱情在自己手中粉碎,完美的婚姻也因外力而不可得,结果还无端害了一家老小,于是万念俱灰,撒手而去。
再下一个中秋节该贾宝玉与史湘云重逢,照应三生石的典故,“此身虽异性长存”。世事变迁,情缘无奈。
最后一个元宵节是大荒山青埂峰无材补天的“顽石”历劫完成,记下人世繁华,看破红尘重返太虚,“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总共6个中秋节,6个元宵节,上下部各3个,12处点睛之笔。当然,这仅只是我的胡思乱想而已。
我一直推测《红楼梦》不是作者按着顺序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而是可能在若干个中、短篇小说和零散章节的基础上“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分出回目”。这若干个部分也许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许是曹家的几个人先后或者同时参与了创作,在汇集修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许多时间和情节上的错乱。假如高鄂和程伟元并没有作假而是意外地获得了一些废弃的初稿呢?也可能作者到后来写到皇宫秘事,被迫删改,胡乱应付了一个结局。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谜书”。既非“反封建”,也非“反清复明”或者其他什么。作者展现的是某一个阶层、某一个家族,乃至某一个个体的生活风貌,以及某一个群体或者某一个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小说。任凭读者去猜谜,去推测比作者所想复杂一百倍一千倍的“深刻内涵”,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这个“破译”的过程却是充满无尽的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