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女子散文 |
分类: 散文随笔 |
我心中的“海之声”
我是1990年9月来到秦皇岛海关学校的,开学不久就赶上5周年校庆,印象不很深刻。没想到一转眼就过去了15年,今年秦关校已经20岁了。人到中年的我不再是那个追梦的少女,然而梦中却依然回响着大海的涛声。
我上高一的时候跟同学一起创办过校园文学社,高二时还举办了为时两周的校园文学节,总共油印过6期刊物,我当主编。高三的时候为了迎战高考,文学社无疾而终,我心怅然。
那时候自以为是个热血沸腾的“文学青年”,而且当“主编”的瘾还没有过足。到了海关学校,我很快便涌起了办文学社办刊物的念头。
根据高中时的经验,这首先要获得中文教研室的支持,于是找到郭淑清和王敏老师,她们都很支持。然后我就去联系各班的文学爱好者,都是彼此推荐,慕名去找。当时学校里只有我们一个年级,有10个班,大约有370多个学生,其中联系到的文学爱好者不到20个,几乎都是男生。
当然最关键是要获得校领导的支持,至少是认可。油印的刊物就算便宜,但也需要起码的成本,首要是解决纸张的问题,其次是需要校方的印刷机承印。当时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是张福海同志,我最发怵跟领导打交道,但还是斗胆去找他,希望他支持,并请他题写了刊名。“海之声”这个社名已经忘了是怎样确定的。学校离海边很近,或许能够听到大海的涛声,或许这大海的涛声能够沟通我们的心灵,能够唤起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文学社叫“海之声”文学社,社刊也随之定名为《海之声》。张书记把“海之声”三个字写了横竖好几种,供我们选择。所以我们两期刊物使用了不同的版本。
文学社是1990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的。此前此后,我都在积极为社刊组稿,编辑好之后,找写字漂亮的同学刻写蜡版,那种油墨的蜡版现在几乎是见不到了,我也很难描述。总之印出来字迹很不清楚,甚至难以辨认,跟现在的印刷、打印,甚至复印的效果比真是差远了。
“发刊词”是谁写的,是我吗?忘记了。“一个平淡的日子在我们的心上涂抹了不平淡的色彩。回首筹备的艰辛,或许我们只有以欣慰和执著的微笑面对前路的坎坷。我们启程于清丽的早晨,启程于碧蓝的海面,启程于那初起的波澜。任凭风浪与安谧形成和谐,我们的音符会与涛声相和。但愿我们能在这变幻的空间里完成自己的多色彩与始终如一,让海之声高昂的音调在天地间久久回旋。沙滩上印下我们的足迹,是爱海者无声的誓言!”
刊物是16开本,第一期的正文总共26页,第一篇是辅导员的文章;散文的栏目叫做“雨丝”;诗歌的栏目叫做“蓝梦”;带有讽刺意味的诗文栏目叫做“酸苹果”;校园生活写真的栏目叫做“五花八门”;小说的栏目叫做“遣兴园地”;另外还有“作品赏析”和“作文选登”栏目。最后两页是我们12个创办者和辅导员潘能强的手书寄语,每人亲自在蜡版上刻写了一句话。除我之外的11个人是:李军、陈泽培、邱薇、吴敏、常欣、郭壮、张境、王晓晖、宋洪波、郑硕、张小雄。邱薇和常欣是北京海关的,虽然没有联系,但至少还知道他们的近况,至于那9位同仁则自从毕业便失了消息,不知道他们现在好不好。第二期增设了“论坛”,变成8个小栏目,正文总共22页。或许文章写得非常稚嫩,但力求真实,也尽量丰富多彩。
刊物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油墨的气息也变得格外芬芳。油印好,自己装订,然后送到各班的教室。希望获得反馈,希望下期办的更好。就这样孩子般地快乐与忧愁着,热情得无怨无悔。
1991年的寒假大概也是从1月底开始的吧。刊物出了两期就放寒假了,文学社实际上也仅仅存在了这两个多月的光景。第二学期开学,学校决定由学生会主办学生刊物《金钥匙》,我们的海之声也便在无声无息中消失。
我从1992年1月底就离开了秦关校回北京海关实习,离开了那里广阔无垠的大海,已经10几年没有回去。许多往事渐渐模糊,大海的涛声还一直在我的心中回响,或远或近无数次扣我梦乡,浪奔浪流,万里滔滔之水永不休。逝者如斯,但留下的是青春的声音,是青春的印记,是青春的永恒。
20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