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才子悼亡诗

(2007-06-06 00:49:22)
标签:

苏轼

贺铸

元稹

悼亡诗

分类: 诗词赏析
 

大才子对亡妻的挚爱深情

 

之前介绍了两位美男子的悼亡诗词:潘岳的《悼亡诗》,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金缕曲·此恨何时已》。

再说说宋代悼亡词的双璧――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另外还要提及元稹的《遣悲怀》。

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就占了三个位置。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是大文学家。

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水调歌头》的小序写到:“夜饮达旦,……兼怀子由。”虽然不能说词专门是为子由写的,起码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和子由渑池怀旧》也是大家熟悉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我一直觉得勉强。“大江东去”这样的毕竟没有几首。苏轼的词最突出的风格应该是旷达,辛弃疾倒是有不少豪放词。辛弃疾是英雄,而苏轼是文人。

说这些,是因为觉得苏轼的婉约风格的词写得特别好,无论如何不能忽视。

苏轼的《江城子》词,大概最知名的是两首,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周岁才38岁,称“老夫”。还有这首“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是一首悼亡词,副标题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个乙卯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39岁。也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那年,他当时担任密州(山东诸城)太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的妻子王弗是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去世的,到1075年,正好10年。天人永隔,两处茫茫。不用刻意去惦记,本来就难以忘却,随时随地都有往事萦绕。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葬在四川,而苏轼在山东,相隔千里。连上坟都难,怎么倾诉衷肠?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即使能够见面恐怕也认不出来了,因为自己风尘仆仆,两鬓斑白。岁月沧桑,沧桑的又岂止是曾经年轻的面容?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梦中回到家里,妻子坐在小窗下对镜梳妆。太沉痛了,会让人读着压抑。这句一笔荡开,以乐景写哀情。有梦真好!梦里可以与自己爱的人相聚。可怜宋徽宗被俘虏后“和梦也新来不做。”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彼此相对,尽在不言之中,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拭却千行更万行”,其实二人四目而已,眼泪流成河能有多少行?李白有“白发三千丈”。越夸张反倒显得越真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种着低矮松树的山冈,是王氏的坟墓所在地。孟棨《本事诗》有这样一个故事:开元中,有幽州衙将姓张的,妻孔氏,生了5个孩子,不幸去世,后来这5个孩子被后母虐待。有一天,孔氏突然从坟墓里走出来,给丈夫张某一首诗,其中有:“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苏轼是推想妻子年年在孤坟肠断,而他也因为思念孤坟中的妻子而肠断欲绝。

王弗16岁嫁给苏轼,聪明贤惠,知书达理,与苏轼感情很好。死时才27岁,苏轼当时还不到30岁。10年后梦中相聚,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东坡逸事》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说王弗在屏风后面听苏轼跟客人谈话,然后加以评点。我想,无论是怎么的贤内助,这种做法我是不接受的。再关心丈夫,自己再有见地,总要给丈夫足够的空间,让他自由地呼吸,在背后听他跟客人的谈话,就算对丈夫有帮助,还是会让男人觉得累。

在王弗病故之后四年,苏轼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王闰之也是一位特别贤惠的妻子,她陪苏轼度过了宦海浮沉的26年。后来王闰之也病故了,此后,苏轼没有续娶。

据说苏轼在安葬王弗的山坡上,种下三万棵青松。三万棵青松,该是什么样的风景,又要种多长时间,每种一棵,苏轼又是什么心情呢?难以想像。在今天,送上999朵玫瑰不是难事,哪怕普通的工薪阶级也只需要拿出半个月的工资。可是,玫瑰易凋,青松长翠,苏轼以文人的浪漫和超凡的执著,向爱人表达了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

而与苏轼死后同穴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

与苏轼数年相伴的还有他的一位小妾朝云,朝云也姓王,苏轼跟王氏有缘呵。

苏轼在担任杭州通判时,12岁的歌妓朝云被人买下送给苏轼做了丫鬟,后来被苏轼收为侍妾,一直伴在苏轼身边22年。在苏轼的后半生,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始终对苏轼“钟敬如一”,直到34岁病逝于惠州。她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能看出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有一天,苏轼抚着肚子,问身边的人:“知道这里都是什么?”有人说是一肚子学问,有人说是一肚子锦绣文章,朝云却说:“那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说到了苏轼心里。

朝云有一次唱苏轼的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天涯何处无芳草”,泪流满面,哽咽难语。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再听唱此曲。

苏轼为朝云写了一幅挽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在惠州西湖岸边的小山丘上,有六如亭,亭上刻着这幅对联。10年前我去惠州的时候见到过。

一个男人,无论身边曾经经历多少女人,他知道她们各自的位置,这个男人也算是性情中人了。仔细想想,对于男人,真正的从一而终是非常可怕的。

即使苏轼为他生命中另外的女人写过悼亡之作的话,至少我们在意念上忽略不计。王弗在苏轼心中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正如这首悼亡词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不可替代。

 

再看贺铸的这首《鹧鸪天》。

贺铸,也是北宋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原籍山阴(浙江),生长在河南。一般都称他是河南人。

据说贺铸是宋太祖贺皇后家族的孙辈,其实这位贺皇后早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前四年就死了,是追封的。贺铸是这位贺夫人的五代族孙。他娶的是赵氏宗室赵克彰的女儿,赵克彰是赵廷美的重孙,赵廷美是被宋太宗赵光义逼死的幼弟。虽然两家都是贵族,可是照这种情况,估计也享受不到什么特权。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这样描述贺铸:“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估计跟左思的“绝丑”有一拼,尽管有英气,还是挺吓人的。人称“贺鬼头”。跟前面说的那两位美男子,潘岳、纳兰,形成鲜明对比。不过,无论外表美丑,形诸文字的对亡妻的感情都是一往情深。

贺铸也属于文武兼备的,先当武官,后改任文职。贺铸的《东山词》今传280余首,在北宋仅次于苏轼。苏轼存词340多首。很多人称贺铸的《六州歌头》是词集中的压卷之作。“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我更喜欢他的“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前总会出现美丽的画面。

看这首悼亡词。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阊门,苏州西城门,代指苏州。贺铸40岁之后曾当过江苏通判,住在苏州。为什么夫妻一起来到这里,却不能一起回到故乡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以桐木制琴,弹出的声音最为悲切。琴瑟比喻夫妻好合。以梧桐树半死比喻失去配偶。霜降之后,梧桐凋零半死,自己在失偶后也进入霜后残年。

前面说的潘安的悼亡诗,有一句“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双宿双飞的鸟突然变得形单影只。

“头白鸳鸯失伴飞”。鸳鸯头上有白毛,人在失偶之后也白头了。双关。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晞,干掉了。古乐府挽歌《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人生短促,生死无常。旧栖,两人旧日共同居住的地方。新垅,新筑的坟墓。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妻子不在了,自己独宿一床,听雨声如泣如诉,灯前为自己缝补衣服的人在哪儿呢?

这首词把家常琐细的生活细节娓娓道来,不加修饰,感人至深。

贺铸不仅长得丑,而且一生不得志,沉沦下僚,赵氏勤俭持家,不辞辛苦。“挑灯夜补衣”。女子在灯下专注地做着针线活,总让人有家的感觉。有人解这首诗的时候说贺铸需要的只是一个女仆。

此言差矣!

有个女儿低声问她正在缝着被子的妈妈说:“您和爸爸之间有爱吗?”

妈妈起初没有回答,继续手中的活儿,最终还是开了口:“你看这根线,有时你能看到它,但多数时候它是隐藏在被子里面的,这根线使被子更加结实耐用。如果把生活比做被子,那么爱便是这根线。你不会随时随地都看到它,但它却实实在在存在着。所以说,爱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也许,爱情可以意味着鲜花、礼物,还有甜言蜜语,但是,很多时候爱就是被子里的那根线,它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加牢固和温暖。

挑灯补衣,爱就是那根线。

赵夫人去世后,贺铸曾与苏州的一位歌妓相恋,但是没来得及婚娶,伊人就不幸病故了。贺铸为她写的词也很感人。

苏轼亡妻梳妆于窗前,贺铸亡妻补衣于灯下。苏轼词迷离恍惚,荡气回肠,贺铸词朴实真切,催人泪下。

 

说悼亡这个主题,无论如何不能绕过元稹的《遣悲怀》三首。

元稹,中唐人,字微之,河南人,官至宰相。与白居易是莫逆之交,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这三首诗是悼念他元配妻子韦惠丛的,也称韦丛。韦丛比元稹小四岁,死于元和四年,年方27。苏轼的王弗也是仅仅活了27岁。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他最看重小侄女谢道韫。谢道韫是谢奕的女儿,有咏絮之才。这是以东晋的才女谢道韫代指自己的亡妻韦丛。黔娄,春秋时齐国贫穷的读书人。作者比喻自己穷困潦倒。百事乖,百事都不顺心。乖,不顺。今天说孩子很听话叫很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荩箧,草编的衣箱。在箱子里翻找衣服或者可以做衣服的布料。泥,软磨硬泡。总觉得“泥”这个字特别有情致。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藿:豆类作物的叶子。粗茶淡饭。我是素食者,不吃任何动物,野菜、菜叶比较适合我。没的吃,连烧火的柴禾都买不起,只能扫树叶当柴。好歹元稹也是国家公务员,怎么可能穷到这个程度!难道就为了今昔对比?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营奠,准备祭品。营斋,请僧人超度亡魂。叹惜韦氏早亡,未能与自己同享富贵。如今有这么多钱还有什么用呀!只能把亡魂追奠。

另外两首不细说了,我最喜欢“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对仗特别工稳,巧妙。长夜难眠,怀念亡妻,报答她共苦而未能同甘的情意。怎么解释都说不清楚这句的好处。经常就莫名其妙地把这两句脱口而出。

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

 

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其实,知道了,有时候反而隔开了更远的距离。比生与死相隔更远的是咫尺天涯。

很多人很多美好的事物,拥有的时候不曾在意,当失去的时候,才发觉“当时只道是寻常”是无法挽回的遗憾。再回首,恍然如梦。

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候,谁会想到待浮华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在平平淡淡之中,谁会意识到“明年今夜有明月,不是今年看月人。”

眩人眼目的难以盈手而握,握在手中了,再不见璀璨光华。有谁,能不被繁华遮望眼,品味出那平淡之中的至味?

悼亡,追悼的是逝去的情感。诗人所悲悼的,不仅仅是悲欢离合的渺渺无常,更是人世中最美好的事物总是最容易幻灭。

悼亡是一种深深的绝望。未亡人想要获得解脱的境界,可是耗尽一生也穿越不了漫长的苦痛铺成的幽深的隧道。

美好的感情总是如同昙花绽放,在最美的一刹那凋落,在最灿烂的瞬间毁灭。

也许美丽终究要在最美丽的时刻凋零,也许悲伤是多情人一生的纠缠。怎一个情字了得!

来生再续缘,与你共缠绵,繁华过后只愿比翼双飞。

爱情的甜蜜固然在于长相厮守,但是无论生离还是死别又都是在所难免的。爱的人离去了,我们要开始新的生活,可过去的影子还总是在眼前浮现。忘却是一种空荡荡的苦痛,记忆是一种沉甸甸的折磨。我们希望永远保有一隅记忆的空间,刻骨铭心而仍能够自拔。在回忆中寻求慰藉,在怀念中憧憬未来,哀伤而不沉沦,痛苦而仍存希冀。

生离是朦胧的月日;死别是憔悴的落花。如花的岁月在风中凋零,凄美绝伦,却令人痛彻心脾。落花憔悴,它毕竟曾经盛开,也会永远绽放在我们的心中。

好好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

无论明天的太阳是否照样升起,请握紧你今夜最真最美的梦。

 

2007-6-6(凌晨)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