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后宫才女 |
分类: 诗史杂说 |
后宫的才女
选入后宫的女子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往往多才多艺。这里说几位以文采著称的。
汉代汉成帝的班婕妤,唐代唐太宗的徐贤妃,唐中宗的上官昭容都是才女。德宗时的宋氏五女也是因为文才卓著而被推荐入宫,并且受到尊重。还有鲍君徽、花蕊夫人等。
唐玄宗的梅妃写作《谢赐珍珠》诗和《楼东赋》,也是才华横溢,另有专述。
班婕妤是西汉成帝的妃子,才德姿容兼备,遭到排挤。为了避免赵飞燕姐妹的加害,主动到长信宫侍奉太后以求避祸。在成帝死后,班婕妤就到陵园守陵至死。死后葬入陵园。撰《汉书》的班固是她娘家的侄孙。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婕妤,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居增成舍,再就馆,有男,数月失之。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闻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赵氏姊弟骄妒,婕妤恐久见危,求供养太后长信宫,上许焉。……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薨,因葬园中。” 传中还录有班婕妤的一篇赋,其中写到:“永终死以为期,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
萧统编《文选》,卷27将一首本为无名氏所作的《怨歌行》归入她的名下,使得团扇不仅作为班婕妤的代言人,而且成了描写失宠后妃经常提及运用的意象。
《怨歌行》这样写到:“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文心雕龙·明诗》称:“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见疑于后代也。”李陵和班婕妤的五言诗恐怕都是伪作。
大多数诗作将班婕妤的遭遇和《团扇诗》的意象、《自悼赋》中的情绪相结合,将其往日的荣宠、今日的冷寂,以及赵飞燕姐妹的专宠和她的失落相对照,还特别称颂她侍君不逾礼法的“辞辇”美德,对她守陵的事几乎没有什么提及。
在古乐府《相和曲辞》中,唐代吟咏班婕妤的作者有徐彦伯、严识玄、王维(三首)、崔湜、崔国辅、张烜、刘方平、王沈、皇甫冉、陆龟蒙、翁绶、刘氏云、王諲、王昌龄(二首)、李白,题为《班婕妤》、《婕妤怨》、《长信怨》等。
此外,还有皇甫冉的《婕妤春怨》和《秋怨》,崔道融的《班婕妤》,高蟾(二首,又作韩偓,后首一作长门怨)、刘方平、刘得仁、赵嘏(一作孟迟诗)、于武陵(三首)、于邺、无名氏、田娥的《长信宫》,钱起的《长信怨》,郑鏦、陈标、李咸用的《婕妤怨》,乔知之的《长信宫中树》,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中二首收入乐府类的“相和曲辞”)、《西宫春怨》、《西宫秋怨》,鲍溶的《辞辇行》,曹邺的《代班姬》等。
唐太宗徐贤妃是因为才名远播,被礼聘入宫的。
尝上疏论时政,帝善其言,优赐之。永徽元年,赠贤妃。
《全唐诗》录其诗五首,分别是《拟小山篇》、《长门怨》、《秋风函谷应诏》、《赋得北方有佳人》、《进太宗》。
其中《进太宗》一首在后世流传最广。写得颇具个性。
《唐诗纪事·徐贤妃》:“长安崇圣寺有贤妃妆殿,太宗曾召妃,久不至,怒之,因进诗曰:朝来临镜台,妆罢暂裴回。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诗中呈现出作者的自信而娇媚之态,极具个性化。
上官婉儿(664-710),上官仪的孙女,唐中宗的妃子,《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如下:
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儿,西台侍郎仪之孙也。父庭芝,与仪同被诛,婉儿时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自圣历已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中宗即位,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寻拜为昭容。”
李隆基发动政变,上官婉儿被杀。“玄宗令收其诗笔,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为之序。”《上官昭容集二十卷》被《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今已不传。上官婉儿现存诗32篇,逸句二。
唐中宗时期组织的文学活动特别频繁,据《隋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记载,从景龙二年(708年)七月七日至景龙四年四月六日,中宗组织的诗歌创作活动多达31次,上官婉儿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景龙二年“九月,幸慈恩寺塔,上官氏献诗,群臣并赋。”
上官昭容《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一作崔湜,题为《慈恩寺九日应制》):“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这是一首典型的应制诗,同赋者约30人,可见规模之大。
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歌阑舞罢闲无事,纵恣优游弄文字。……君不见洛阳南市卖书肆,有人买得研神记。纸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题处犹分明,令人惆怅难为情。”该诗题下有注:“贞元十四年,友人崔任亮于东都买得《研神记》一卷,有昭容列名书缝处,因用感叹以作是歌。”
另外,郑愔有《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献诗四首》。
唐朝的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五姐妹以才学著称,被德宗召入宫中,成为女官,经常参与朝臣之间的唱和。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贞元四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表荐以闻。德宗俱召入宫,试以诗赋,兼问经史中大义,深加赏叹。”
《全唐诗》卷7收录了女学士宋若莘、尚宫宋氏若昭、尚宫宋氏若宪的诗各一首。别人的诗中也提到这才华横溢的几姐妹。
窦常有《过宋氏五女旧居(宋氏女姊五人,贞元中同入宫)》:“谢庭风韵婕妤才,天纵斯文去不回。一宅柳花今似雪,乡人拟筑望仙台。”拿谢道韫和班婕妤的才华作比。
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之七:“宋家宫样髻,一片绿云斜。”
德宗时,与宋家五姐妹齐名的还有才女鲍君徽,字文姬,鲍征君之女。《全唐诗》收录了她的4首诗,其中《惜花吟》较为知名:“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花蕊夫人,姓徐,以《宫词》百首著称(有王建、王珪等人作品混入),前蜀先主王建的妃子、后主王衍的母亲。后随王衍降后唐,次年被杀。五代时有三个花蕊夫人,前蜀王建妃、后蜀孟昶妃、南唐李煜妃均有号花蕊夫人者,此据浦江清考证。
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一说姓徐,一说姓费,今存《述国亡诗》一首:“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一作更)无一个是男儿。”国亡入宋,以此诗令宋太祖大悦。
2007-5-24
2007-5-26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