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国平

(2007-04-08 00:13:05)
标签:

周国平

分类: 人物访谈

周国平

周国平:平淡的境界

 

2006年8月22日,曹天予起诉周国平侵犯名誉权一案的二审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从2005年起,周国平接连摊上三个莫名其妙的官司,耽误他的时间,消耗他的精力,打乱他的生活,还花掉他不少律师费。

2005年秋天,周国平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重走玄奘路”,用4天时间走了最艰难的一段路。

2006年10月他们又出发继续走另外一段玄奘的取经之路。这让我想起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2006年以来,周国平除了好几本书再版,还有《碎句与短章》和《周国平人文演讲录》等最新力作问世。

周国平的博客才开办半年多,访问量已经超过100万人次,而且这数字每天都在迅猛递增着。

他的生活紧张忙碌,却也淡泊宁静。

 

“国平是个孩子”

 

画家刘彦给周国平画过速写,他直截了当地说:“国平是个孩子。”

在侯艺兵给周国平拍的特写照片下面配有这样一行文字:“我仍是从前那个既敏感又淡泊的少年。”

周国平特别爱孩子,他也经常呈现出孩子样的神情。面对他,总会不自觉地想起一首歌:“像个孩子似的神情忘不掉,你的笑对我一生很重要。”

似乎很难见到周国平开怀大笑,他浅浅淡淡的微笑里仿佛有一种永远无法破解的神秘。

感觉周国平并不是一个傲慢的人,但是联系采访却极其不易。打手机,他不开机;发手机短信,他不回复;打他家里电话,他不接;发电子邮件,偶尔得到的回复是要继续等他电话。可是,等呀等,等到花儿都谢了,还是联系不上。

没办法,我只好走他太太郭红的“后门儿”。午前打电话跟郭红软磨硬泡,午后周国平打来电话,说:“你要是今天有时间的话,下午四点,陶然亭公园北门,就是朋友聊天,要是采访我可就不见你了。”

我提前15分钟到了约定的地点,周国平已经到了。他主动去买公园的门票,说:“我有月票,给你买票就行了。”

进公园,在水光山色之中,我们边走边聊。我不敢提采访的事,但是满脑子想的却是采访的问题。

他穿的是墨绿色的圆领衫,好像是某次活动的纪念品,下配休闲短裤、凉鞋。他步子不大,却很快,像个赶集的孩子。我穿旗袍裙、高跟鞋,一路紧跟。

他走路的频率快,说话的语速并不快,语调也不高,似乎还有些腼腆。给人的感觉很单纯,也很内敛。

他说有一次去参加长江商学院的聚会也是这身行头,而且人家还安排了他上台讲话。那天去的人,男士一律西服革履,女士一律晚礼服。我问是否没有人提醒他需要正装出席,他脱口而出:“那我就不去了!”

他对公园的环境很熟悉,我问他是否常来,他说经常来跑步,跑一圈大约40分钟,有时候也来走一走。我诧异:“大热天也跑步?”他说:“夏天去游泳。反正要有运动。”

我问:“这是你的养生之道?”

他答道:“我抽烟、喝酒、熬夜,养生无道!”

不管养生是否有道,周国平看上去确实很年轻,保守地说至少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小15岁左右。他与家父都是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的,他的一位同窗好友还娶了家父班上的一个女同学,而他的外表和神态却迥异于家父以及他同学的那一代人。我开玩笑说他是因为总能娶到年轻漂亮的太太所以年轻,他也开玩笑:“那你说反了!是因为我有年轻的心态,所以才总能娶到恰逢最好年华的太太。”

“有没有青春永驻的秘诀?”

“岁月无情,青春不可能永驻,要想让自己年轻些,那就要活得简单,要是世故的话人就老了!”

 

“我要有自己的生活。”

 

在树林中的木椅小坐,喂饱了公园的蚊子,于是我们只好转移到附近的咖啡厅继续聊。

“你不愿意接受采访,不参加聚会,回绝无数的约请,难道这样不是每天都在得罪人吗?”

“我要有自己的生活,希望大家理解我。”周国平点燃一支香烟,平静地吞吐着烟雾,很自然,也很潇洒。

他渴望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尽量避免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见面的前几天,我意外拨通了他的手机,他也意外地接听了。他周围的环境特别嘈杂,根本听不清我的说话,问了好几遍才总算弄清楚我是谁,知道我又是为了采访的事找他,仍旧是老一套答复:“我会给你打电话!”

后来才知道他那天正在图书大厦购书,一口气买了好几十本书,打车运回家。拒绝我采访的这几天他正在专心读那些书。

“你每天到底在忙些什么?”不知是出于采访的目的还是好奇的本能,我有些穷追不舍。

“基本上就是读书、写作、运动,最重要的,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天下的亲情也许没有太大分别,但是遭受的境遇却各有不同。妞妞的故事曾经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是啾啾让他的父爱有了新的着落。

他说:“天籁有两类,一是诗,二是哲学。据我观察,三岁的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五岁的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如今啾啾已经8岁,上小学三年级。他认真记录着女儿的成长,记录她天真可爱的“语录”,耐心地给女儿当“秘书”。

我们正聊,郭红给周国平打来电话,当时已经快7点了,大概是叫他回家吃晚饭吧。我听周国平说:“还在聊,你们先吃吧。……byebye。”

太太郭红比他小22岁,经常被称为“年轻美丽的女博士”,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很温柔也很贤惠。

周国平对我说:“郭红说尽心(尽心是我)得谢谢她,是她帮忙约的周国平。”

我没有见过郭红本人,只在电话里听她的声音,纤细柔缓,也爽朗明快。

 

无奈的笔墨官司

 

2004年夏天,周国平送给我他当时新出版的《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在第二部“北大岁月”中,为了写郭世英,他提到一个叫曹秋池的人。这是一个化名,但是偏偏就有人来对号入座,说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这个人就是曹天予。

在二审开庭之前几天,周国平给我发了电子邮件,请我去旁听。21号晚上他又特意打来电话,再次请我去见证这个历史时刻。22号上午,我收到至今他发给我的惟一一条短信,只有8个字:“去法院要带身份证”。他是怕我白跑一趟。

但是我还是白跑了一趟。那天排队办旁听手续的人特别多,法院的人优先把媒体的记者们领进去,然后大家便蜂拥而进,余下7个人被拦在外面,被告知座位已经满了。我们说站着听也没关系,但是好说歹说就是不让进。据周国平说这7个人都是他的朋友。

我没有能够见证法庭的审判,只好边聊天边打探了。

说到官司,周国平说他2005年摊上了三个很荒唐的官司,表面上都是他嬴了,实际上他却无端输掉很多时间。冒周国平的名出版“伪书”一案,他是原告,嬴了,被告跑了,索赔的钱也泡汤了,他除了搭上时间、精力,还赔上几万块钱的律师费。

“伪书”指的是《纯粹的智慧》,作者叫周国平,而那个“周国平”据说是湖南的一个农民,农民写书也不是不可能,但关键是那个身为农民的“周国平”其实是不存在的。经法院查证,《纯粹的智慧》系抄袭《体验》一书的内容,并伪造了周国平的身份证出版发行。至于《体验》的作者,是一个叫李保华的人,因为周国平不认可《纯粹的智慧》一书的内容,于是李保华就诉周国平侵犯了名誉权。周国平是被告,也嬴了,法院驳回对方上诉,他赔上的仍是时间、精力和律师费。

2006年7月18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李保华诉周国平名誉侵权案二审判决书》中这样写到:“对于某项事物,各人观点、看法不同,此为社会常情;对该事物表达自己意见、批驳他人观点,此为个人自由;通过自己的言论,争取公众支持自己的观点,也是个人表达意见所要尽量争取达到的效果;是否接受某一观点、同意某人看法,选择权在每个听众自身,而并非观点或者看法的表达者所能决定。因此,对于《纯粹的智慧》一书内容,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接受、有人排斥,完全是根据个人的主观认识而定。至于因他人对该书的褒贬导致有人从赞同转为反对,抑或有人从反对转为赞同,同样主要取决于转变者自身的主观认识,而并不单纯取决于他人的褒贬。正是在这赞同与反对的对立和转化过程中,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而决定一项理论能否为公众普遍接受,关键在于实践发展,而非某些人的评价。所以,无论周国平是否知道《纯粹的智慧》一书内容的原创作者,其对该书内容所作的评价,系自己的看法,他人是否认同周国平的观点,进而对该书内容原创作者产生一定不良看法,取决于他人主观认知水平,以及相应理论的实践发展,而不取决于周国平的言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周国平的相关言论均直接指向《纯粹的智慧》一书的内容,而非该内容的原创作者。该言论对相关理论以及原创作者是否会有不良影响,取决于听者自身对该理论的认知水平以及该理论的实践发展,而并不取决于该言论自身。周国平的言论本身显然不足以给李保华的名誉造成不良影响,没有侵犯李保华的名誉权。”

这回,曹天予告他,一审他也嬴了。

“作为个人,既然这种事情落到了我的头上,我就不能仅限于表示愤慨,而必须起而与之斗争。”树欲静而风不止。周国平很无奈。

 

最爱芍药花

周国平的美文关照心灵的历程,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在那些触动灵魂的充满理趣的文字中,我却不曾找到他与花卉的情缘。

我问周国平最喜欢什么花,他迟疑了一下,说:“芍药花。”

“是《红楼梦》第62回‘史湘云醉眠芍药裀’的芍药吗?”

“也许吧。但是好像没有那么浪漫。我是在公园里见到的。”

因为住在陶然亭公园附近,他常到公园里跑步或者散步。春天芍药花开,灿烂绚丽,芳香醉人,周国平便会驻足欣赏。

我问周国平为什么喜欢芍药花,他说不为什么,看到了,留在记忆里,于是就喜欢。

他本来就是如此率性。不管岁月沧桑,终是性情中人。

我跟周国平提起刘禹锡那首赞美牡丹的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刘禹锡的眼中芍药妖艳但是没有品格。

周国平笑说:“那正好与我互补呀!”

芍药的花色有白、黄、紫、粉、红等色,还有罕见的淡绿色,周国平说他见到是红色的芍药花,这让我想到姜夔的《扬州慢》一词,最后那句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芍药以扬州(广陵)为最,但那芍药开得娇艳,也开得寂寞。

宋代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一的陈师道有一首诗,题为《谢赵生惠芍药》:

 

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一枝剩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

 

    三个月的春天一天一天过去了,各种花卉也都相继凋落。由于上天的偏爱,唯独留下芍药在暮春时节开放,作为送别春天的标识。想要折取一枝佩戴到美人的头上,可惜人间却没有如此绰约之人能够与这独殿残春的芍药花相配。

据《本草》:“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芍药”这个词原本有绰约的意思,所以就把这种颇具绰约风韵的花称为芍药。芍药和牡丹都是美艳超凡的花卉,因为牡丹有“花王”之称,所以芍药一般被称为“花相”或者“花后”。

芍药花不仅有着绰约的风韵,更有一种傲然的风骨,本真的性情。芍药花,值得人率性去爱!

 

“我要感谢博客”

 

2005年深秋,新浪网站在征得周国平的同意之后,为他建了博客。

那等于是给了他一所空房子,他要装修,要备家具,要布置,还要经常收拾整理。

于是,周国平从忙碌中挤出一部分时间,维护他的博客。他不是专门为博客写心情日志,基本上是把自己写好的各类文章粘到博客上。他的博客朴素、简单,不花哨,很实在。

他自己粘贴文章,做分类和专辑,发布公告和信息,还添加了不少友情链接,设置了音乐播放,电子相册里的图片也丰富多彩。

半年多以来,他的博客拥有了超过百万人次的访问量,每天都会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热情读者留言或者发表评论。来访的仰慕者很多,但并不盲目,很多人称这里是“精神的家园”,说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抚慰,可以促进自己心灵的成长。

在最近的博客留言中我看到这样几条:

“喜欢周老师的淡泊和宁静,其散文有种空灵的美感,又蕴涵哲思!”

“高中时代就喜欢上您写的随笔,你的哲学心灵生存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第一次来你的博客,感觉很好,我一直拜读你的佳作,比如《岁月与性情》、《安静》、《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你的文字很自由,充满了真性情,特真实,特自然,充满理性而有不乏感性,很值得玩味。”

“周老师:认识你,是通过一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看了之后,我的心灵受到一种震憾。虽然我还不是一个母亲,但是你的父性深深感动了我。而我对生命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崇敬。后来陆续看了你的一些书籍,感触颇深的是你的坦诚和智慧。你的散文中透出哲人般理性的思想,而再深奥的理论也在你平实,浅出的笔触中更加形象化,使我们能与之共鸣。希望将来有机会看到更多周老师的作品,如能得到你的回复,那岂不是我人生的‘奇迹’。”

的确,周国平对他博客的留言几乎从不一一回复,主要是因为太忙,再有就是他对于电脑和网络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但是,他会在某个合适的时候写篇文章,统一进行答复。

谈到博客,周国平这样说:“遗憾的是我实在太忙,几乎没有时间维护,文章不经常更新,留言也总是不回复。估计会有很多人对我有意见,乃至愤怒。但是我要感谢博客,至少,我喜欢我的博客,喜欢这里的坦诚交流的气氛。因为博客,那些特别想对我说话的人有了一个说话的地方,他们的话语能够迅速而可靠地传递给我。同时,对我说话的人彼此之间又有呼应、切磋或争论,使我领略到一种生动的现场感。迄今为止,还没有别的手段可以把这做得更好。”

 

“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周国平不仅外表看上去年轻,而且身体状况非常良好,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被媒体广泛关注的是他去了南极探险,又去走玄奘取经的路,都是考验体力和意志力的地方。

“以你的年纪和性格为什么要参与这些探险活动?有人说你是为了作秀。”

“为什么不参加?我喜欢的事,有机会实现,为什么要放弃?故意放弃才是作秀!”

2000年的秋天,周国平意外获得了一个机会,他可以作为人文学者去南极体验生活。这对于他来说是充满诱惑的,因为对南极他一直怀着一种真实的好奇。

11月下旬,他们先到距离哈尔滨260公里的亚布力进行了为期4天的集训,12月初启程前往南极洲的乔治王岛,那是地球最南端汪洋中的一片陌生的土地。在那个荒岛上,他生活了58个昼夜,度过了圣诞节和新年,于次年2月返京。用他的话说:“我注定将在人类世界的喧嚣中不断地追思那千古荒凉的意味。”

2002年11月,周国平出版了《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一书,他在前言中写道:“尽管是在媒体的喧嚣声中出发,尽管有许多人与你同行,你的内心依然是安静的,你的灵魂依然是独自走向南极的。”

在远离新闻的地方,他获得了独特的生命的体验。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没有目标,步履所至,到处一样荒凉,永远是海、礁石、山丘、冰雪和苔藓。在我现在的回想中,这种独自一人置身于千古荒凉的感觉竟是最值得怀念的。”

2005年秋天,周国平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重走玄奘路活动,用4天时间走了最艰难的一段路。尽管又是被媒体包围着,尽管他也为能够参加这个活动感到非常荣幸,但是周国平的内心依然平静。

他说:“从文化角度看,这个活动的意义是让我们重新记起和认识我们民族历史上一位世界级的文化伟人。”

“我认为:忘记玄奘是可耻的!在中国历史上,世界级的文化伟人屈指可数。玄奘不但是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在他身上,有在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著求真的精神。”

他要去走玄奘取经的路,他也要通过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到达自己心灵的圣地,求取属于自己的真经。“一个人无论要去什么地方,他的灵魂必须独行,否则他虽然身体到了那个地方,也不能说他真正到过了那里。”

 

宋代文人苏东坡说过:“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周国平说:“平淡不但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

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我眼中的周国平,敏感而淡泊,执著而超脱,率性而自律。

希望他在这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生活中真情依旧,在岁月沧桑中永葆一颗赤子的心。

 

尽心

2006-9-17完稿

2006-11-15重审

 

周国平小传: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受聘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