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慧心
慧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7,582
  • 关注人气:6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食与清明

(2007-04-05 16:38:45)
标签:

寒食

清明

分类: 诗史杂说

寒食与清明

 

唐·李林甫等编撰的《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卷》讲到官吏休假制度时这样规定:“……寒食通清明四日……”唐初这两个节一并放假4天,后来到唐肃宗的时候改为放假7天。另外,《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卷》:“官户、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身受奴役之人尚且给假,可见对元日、冬至、寒食(通清明)这三大节日的重视。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惟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清明是一年中的第5个节气,约在春分之后15天,有说是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原来被称为“上巳”,后来上巳节定为三月初三日,不一定与清明在同一天,就成了有着不同风俗的两个节。

清明的前一两天禁火,只能吃冷食,被称为“寒食节”。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寒食节在冬至日之后第105或106天。

寒食节的来历据说跟介子推有关。汉·蔡邕《琴操》说,春秋时,重耳在外流亡,介子推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上晋文公,封赏功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就跟老母亲到山西的介休山里隐居起来,无论晋文公怎么请他召他,就是不肯出山,晋文公为了逼迫他出来就放火烧山,他宁愿被活活烧死在山里。后人为了纪念他,断火吃冷饭。三国时曹操的《明罚令》和晋朝陆翙的《邺中记》也说寒食断火起于介子推。黄庭坚的《清明》一诗写到:“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士”指的就是介子推。“乞祭余”的是《孟子·离娄》里提到的那个齐国人,他在别人上坟的时候讨要剩下的祭品,回家向老婆夸耀富贵之家如何款待他。后来被发现真相,特丢人。

“赐新火”是唐代宫廷礼仪之一,禁火之后,皇帝把新取的火种赐给亲近大臣。李绰的《辇下岁时记》、敏求的《春明退朝录》、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都有记载,“唐时唯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

窦叔向《寒食日恩赐火》:“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韩愈《寒食直归遇雨》:“惟将新赐火,向曙著朝衣。”

史延、韩濬、郑辕、王濯均有《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

寒食日虽然禁火,但是宫中得皇帝特敕,许燃蜡烛,且分赐近臣。

韩翃《寒食(一作寒食日即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王侯家。”

元稹《连昌宫词》:“特敕街中许燃烛。”

清明节早就有扫墓的习俗,唐宪宗元和年间还特意下文件,允许到外诸州府县祭扫的官员可以申请延长假期,可见官方的重视。《辇下岁时记》讲到唐末宫人在清明时节出城扫墓的情景,“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闹。”

南宋高翥的《清明》一诗是专门写祭扫的,颇具讽刺意味: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另外,寒食清明时还有施钩(即拔河)、踢球、打马球、斗鸡、荡秋千、放风筝、踏青、春游、雕画鸡蛋等风俗。

唐玄宗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蹴鞠”,蹴是踢,鞠是球,类似今天的足球。唐时宫中每年寒食节宫嫔竞秋千,《开元天宝遗事》:“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唐玄宗称之为“半仙戏”。

张籍《寒食内宴二首》之一:“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赴“国宴”,大家一起吃冷饭。宫中美人表演打马球。

王建《宫词一百首》之八十一:“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宫中女性在寒食节的时候玩蹴鞠游戏,也称“白打”(有认为是指两人对打,亦有认为是指非对抗性玩法),优胜者受赐金钱,称“白打钱”。

张说《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便幕那能镂鸡子,行宫善巧帖毛球。”据《玉烛宝典》和《荆楚岁时记》等书记载,寒食节将鸡蛋(应该是熟的)染上彩色,并且加以雕镂,放在盘子里摆设或者相互馈赠。毛球是用皮子制作中间以毛填充的一种球,足踏或者杖击为戏。

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纸鸢就是风筝。

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在寒食这天斗鸡。

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斗鸡,打马球。

皮日休《洛中寒食二首》:“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打球、斗鸡。

李山甫《寒食二首》之一:“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荡秋千、打马球、斗鸡。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卷125_98):“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踢球、荡秋千。

卢纶《舟中寒食》:“斗鸡沙鸟异,禁火岸花然(燃)。”禁火时节,花朵绽放,就像点燃的火焰。

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之十六:“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在鸡蛋上雕镂图案,击打鲜艳的彩球,踏青,祭扫,荡秋千。

骆宾王《镂鸡子》:“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旧练人”指的是熟练掌握雕卵技巧的人。

元稹《寒食日》:“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碧水青山无限思,莫将心道是涪州。”春游既可以同上墓一道进行,也可以专门与家人亲朋外出赏春游览。

很多地方志记载寒食和清明是两个分立的节日,寒食节最主要的内容是祭墓,而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则是折柳插门或戴首。宋以后折柳插门之俗一般认为是唐人将传火的柳条插于门前以炫耀得火,后人仿效成俗。明清时不仅插柳于门,而且簪柳于首。崇祯浙江《乌程县志》载民谚:“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戴柳以求青春永驻。

当然,最有名的清明诗要算是晚唐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于清明节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把此诗改为一首绝妙的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这首诗添加了参差错落之美。

尽心

2007-3-31

2007-4-1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